【历史规划】阿尔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时间:2011-07-13 13:38:50 点击量:
分享
下载本页 打印

  阿尔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阿尔山市人民政府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条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三节 发展条件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章 战略定位

  第四章 发展目标

  第五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城镇发展布局

  第二节 中心城市发展布局

  第三节 旅游业布局

  第四节 生态建设布局

  第六章 产业发展重点及任务

  第一节 旅游业

  第二节 现代农牧业

  第三节 绿色食品加工业

  第四节 物流业

  第五节 房地产业

  第六节 新型能源工业

  第七节 林产加工业

  第八节 商贸流通业

  第九节 金融服务业

  第十节 科技服务业

  第七章 实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

  第一节 生态建设工程

  第二节 环境保护工程

  第八章 扩大对外开放

  第一节 加快口岸经济发展

  第二节 口岸园区建设

  第三节 推进“两山”铁路建设,开通阿尔山铁路口岸

  第九章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第一节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电力

  第三节 水利

  第四节 交通

  第五节 加强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第十章  加强城乡统筹

  第一节 城镇化建设

  第二节 新林区建设

  第三节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第十一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十二章 加大民生改善力度

  第一节 社会保障

  第二节 扶贫工作

  第三节 教育

  第四节 医疗卫生

  第五节 文体广电事业

  第六节 民政事业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规划的衔接。

  第二节 建立规划的评估和考核机制

  第三节 加强招商引资

  第四节 建立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十二五”时期是阿尔山市承接大好来势,抢抓发展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大变革、大调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全市应立足新起点,顺应新形势,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条件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市紧紧围绕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口岸城市这一目标,抢抓国家一系列政策机遇,在切实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各类产业,国民经济运行平稳,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对外开放水平和知名度逐年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事业实现了全面发展。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政策争取、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目前,阿尔山市已被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试点城市,获得了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

  机场、口岸、公路、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部分已竣工投入运营,制约阿尔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即将破解。

  旅游业、绿色环保型工业、特色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旅游接待人数每年以10-15万人次递增,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产业的经营者收入水平也逐年提高;以矿泉水生产等为代表的环保型工业项目得到长足发展,现已成为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野猪(鹿、狍子)养殖、食用菌栽培、矿泉蔬菜、马铃薯、卜留克种植为主的特色农牧业快速发展,现已成为实现林业经济转产转型、促进居民增收就业的重要替代产业。

  城市总体规划得到自治区政府批复,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完善;文化、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整体生活保障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0亿元,比2005年增长96.5%,年均增速14.5%;财政收入实现5747万元;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亿元,比2005年增长280.8%,年均增速3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1亿元,比2005年增长84%,年均增速1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比2005年增长58.9%,年均增速9.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8元,比2005年增长46.1%,年均增速7.9%;到阿尔山旅游的人数达到70.2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96%,年均增速15%,,旅游收入突破7.0亿元,比2005年增长191%,年均增速2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

第二节 发展环境

  从国内看,在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国内增长模式将走上“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轨道。这为阿尔山市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特色农牧业和绿色加工业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自治区看,为实现东西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自治区仍将继续帮扶兴安盟加快发展,这为阿尔山市根据自身资源和环境优势,争取自治区政策和资金支持提供了方向和可能。阿尔山市是大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和自治区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实施,阿尔山市被列入国家级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域,这将有利于享受国家转移支付政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并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建立长效援助机制。

  从兴安盟看,兴安盟将继续实施向北开放战略和绿色发展战略,阿尔山市将成为兴安盟向北开放的主要门户、绿色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和旅游经济的龙头,这为阿尔山市的口岸建设和旅游主导产业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三节 发展条件

  一是政策叠加优势明显。“十二五”期间,阿尔山市既享受着国家资源枯竭城市试点政策、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政策等国家级优惠政策,同时又享受着自治区兴边富民、革命老区、加快蒙东地区发展等扶持政策。

  二是生产力布局将面临重大调整机遇。按照国家发改委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总体要求,阿尔山市已被列为国家级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阿尔山市可以依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开发潜力,合理划分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科学定位主体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三是目前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增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伴随东北老工业基地和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加快阿尔山市融入东北地区振兴、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等跨行政区、跨国界的经济技术开发,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实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体化进程。

  四是经济拉动呈现多元化局面。根据国家继续实施扩大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宏观战略,阿尔山市将继续争取国家建设资金,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交通路网建设,因此投资仍然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同时,通过继续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刺激消费增长和开放口岸等有效措施,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五是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逐步提高。经过建市以来的建设和发展,旅游城市框架基本形成,旅游城市服务功能大大提高,旅游业已成为全市主导产业,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逐年提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国家级生态文明体验区的战略定位,以加快推进“四个转变”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加快改革创新,加大开放步伐,加强城乡统筹,打造“一产服务三产、二产服从生态、三产助推旅游”的产业格局,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绿色发展。阿尔山市地处大兴安岭林区,属国家级禁止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域。这既给阿尔山市今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制约,但同时也为阿尔山的绿色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既是阿尔山在今后发展中应认真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坚持合作发展。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绿色经济离不开区域合作,阿尔山应加强与阿尔山、柴河、五岔沟、白狼等国有林业企业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城镇布局、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等多领域合作,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筹发展,打造区域性旅游中心。同时,积极推动与周边旗县的合作,合理统筹各地旅游资源,实现共同发展。

  坚持和谐发展。和谐发展既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十二五”时期的努力方向。阿尔山应把“富民、惠民”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市人民能够分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坚持特色发展。未来发展要围绕阿尔山市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展开实施,构建以旅游经济为主体的产业发展格局和服务支撑体系。把特色经济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力。

  坚持协调发展。在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促进城镇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坚持以人为本,在不断壮大经济发展实力的基础上,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加强社会管理,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章 战略定位

  ——国家级生态文明体验区。充分发挥阿尔山自然风光、火山地质等旅游资源优势,增强阿尔山及周边地区各类景区的吸引力,拓展红色文化、蒙元文化等文化内涵,突出“生态旅游”主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将阿尔山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和富有特色的旅游经济示范区。

  ——国家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茂密的森林、广袤的植被、良好的生态系统发挥着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等重要功能,构成国家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

  ——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阿尔山是我国面向东北亚的重要窗口,是沟通蒙俄、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两山铁路”建成后,阿尔山将依托口岸优势,构建以铁路、公路、空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枢纽平台,积极拓展中俄蒙经贸交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协作,打造形成东北亚海陆联运北线运输的新通道和蒙东地区区域性物流集散基地。

第四章 发展目标

  ——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2.7%。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3%以上。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力争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提高到60%和55%左右,形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程度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提高到82%左右。城镇新增就业平均每年超过500人以上,年均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3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 %以内。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逐步上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334元,年均增长1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81元,年均增长1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8.0%。城镇贫困人口减少35%。

  ——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十二五”时期,新增高等级公路里程120.47公里,新增旅游公路里程111公里,完成阿尔山口岸建设,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完成旅游景区、阿尔山市输变电线路建设,努力提高旅店、餐饮、金融、电讯、商贸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显著加强。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全区平均水平,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9%以上。

  ——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达到国家要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0%。

  ——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实现“美丽与发展”共赢,森林覆盖率达到81%,草原植被覆盖度达到61%。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化学需氧排放量达到1945.07万吨,氨氮排放量达到133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达到1517.59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449.86万吨。

  ——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继续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学法、知法、用法、守法的自觉性,避免或减少社会矛盾和纠纷的发生。全面推进法治建设,提升社会法治化水平,调节、规范社会关系、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阿尔山。精神文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范有较大提高,形成人人共享和谐社会的生动局面。

  阿尔山市 “十二五”规划重要指标

指   标

2010年(实际)

2015年(预期)

年均增长(%)

备注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9.0

37.0

32.7

预期性

第一产业(亿元)

1.9

3.8

14.9

预期性

第二产业(亿元)

2.1

11.2

39.8

预期性

其中:工业

0.4

2.48

44.0

预期性

规模以上工业

0.09

0.65

48.5

预期性

建筑业

1.7

7.62

35.0

预期性

第三产业(亿元)

5.0

22.0

34.5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21.0

87.0

32.9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5.1

17.52

28.0

预期性

财政收入(亿元)

0.58

1.55

21.7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1500

26334

18.0

预期性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4188

7381

12.0

预期性

旅游人次(万人次)

70.2

160

18.0

预期性

旅游收入(亿元)

7.0

30.0

33.8

预期性

第五章 总体布局

第一节 城镇发展布局

  “十二五”期间,阿尔山城镇发展布局的基本思路为:重点建设口岸经济区、伊尔施(林海街、新城街)、温泉雪街、五岔沟镇等四个主要城区和乡镇,构造“一轴、四城、多结点”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使全市形成功能合理、层次分明、规模适度的现代化城镇体系。

  “一轴”:依托203省道和白阿铁路旧线(将延伸至蒙古国)形成城镇经济发展轴,连接区域城镇发展条件最好的伊尔施、温泉街以及白狼镇、五岔沟镇,形成开发潜力最大的城镇发展轴。

  “四城”:即伊尔施、五岔沟、口岸经济区和温泉街道,依托城镇基础设施相对较好的优势,发展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特色城镇带。

  “多结点”:结合现有林场居民点以及各旅游目的地配套区,形成的多个集生活、观光旅游、种养等为一体的综合性集聚区。

  促进人口向中心城镇集聚。根据人口和生产力布局调整的基本要求,按照“人口相对集中居住”的基本原则,至规划期末,全市总人口预计达到8.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64万人,城镇化水平为82%。

第二节 中心城市发展布局

  按照“一城四组”的城市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中心城区,形成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通过建设各具特色的功能小区,拉伸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大旅游景点功能。加强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提高承载能力,增强对周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全市经济、人口集聚核心区。

  1、西南沟组团——芬兰木屋度假区:位于阿尔山市温泉街最南端,乌阿一级公路西侧,规划定位为芬兰特色为基本风格,打造高端旅游度假地,充分体现西南沟的自然景观价值和人文景观价值,营造具有和谐生态环境、富于异域风情的旅游基地。

  2、东沟里组团——瑞典乐雪天堂度假区:位于阿尔山市温泉街东沟里,该区域以瑞典乐雪天堂为设计概念,打造瑞典特色街区、温泉度假、酒店式公寓度假区与冰雪童话世界四个主题区。并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居住环境开发一定面积的旅游地产别墅,满足阿尔山市及周边城市财富人士对北欧风情的追求。

  3、行政中心组团——欧陆风情:阿尔山行政中心区域是阿尔山的新城市核心,位于阿尔山市九股线,规划用地面积171.6万,规划建设以行政设施为主体,合理配置商业、金融、文化等公建设施及公园绿地,具有政府办公、商业购物、文化交流展示和游憩休闲功能。

  4、火车站组团——印象阿尔山:该区域将建设成为阿尔山现代化综合交通中心,打造集铁路、高速公路、公共交通为一体的阿尔山市最大的客运交通枢纽。同时,建设集商务、办公、商业、金融、休闲、娱乐、文化于一体的现代交通商贸服务中心。形成具有北欧特色的优美的生态人居环境。该区域充分体现阿尔山市的地方特色,力求打造成为“中国的北欧小镇”。

第三节 旅游业布局

  “十二五”时期,阿尔山将重点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构建 “一区三园”旅游经济发展格局。打造世界一流的旅游圣地。

  一区:阿尔山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

  三园:好森沟国家森林公园、白狼湿地公园和杜鹃湖火山温泉世界地质公园。

  六大中心:建设形成国家休闲度假中心、国家火山科考中心、国家生态旅游中心、国际温泉疗养中心、国际冰雪运动中心、国际会议论坛中心。

第四节 生态建设布局

  “十二五”时期,阿尔山市要重点加强生态保护建设,构建形成“一带二谷四园”的生态保护格局。

  “一带”:以东北樟子松为核心,沿着边境线的地带,重点加强林缘退化和沙化治理,建设形成抵御西伯利亚寒流的第一道屏障。

  “二谷”:哈拉哈河和洮儿河河谷呈w型保护带,重点加强生态脆弱区禁牧、围封等滩涂治理。

  “四园”: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好森沟国家森林公园、白狼湿地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是阿尔山市旅游资源产生和得以延续的关键地带,是核心景区的所在地,要重点加强防火、病虫害、育林抚育、环境治理,实现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

第六章 产业发展重点及任务

第一节 旅游业

  1、加强旅游业科学规划

  “十二五”期间,阿尔山市将继续按照《阿-柴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建设和发展要求,以盟委“三十六”字方针为指导,按照“近谋旅游、远谋口岸、差异竞争、特色发展”和“绿色(生态)、红色(人文)、银色(冰雪)”三色并举、“春夏秋冬”四季并重的发展思路,实施“错位、错时、错区”经营,正确处理先保护后开发、先策划后规划、先建基础后建景区、先塑造品牌后营销的关系,积极打造“健康阿尔山·生态文明体验区”。实现旅游业从产业发展向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提升。到“十二五”期末,实现旅游人数突破160万人次,旅游收入实现30亿元。

  充分运用好后发优势,吸收和借鉴国内外一些开发的理念、经验,充分挖掘资源的潜在价值,提升资源的价值含量,确立符合世界需求趋势的产品定位和市场定位,提升旅游产品的品质及市场吸引力,形成好的营销方案和策略。

  2、积极开发特色旅游项目

  加快重点景区开发建设,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坚持“民间主体、精品开发”的指导方针,最广泛的吸纳社会投资,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建设国家生态旅游中心、国家休闲度假中心、国家火山科考中心、国际温泉度假中心、国际冰雪运动中心、国际会议论坛中心六大标志性产品。支持建设七大高端个性旅游产品和项目,即最好的自驾车公园、最大的房车游基地、最长的森林小火车观光线、最好的火山空中观测站、最具养生理念的温泉保健场、最具错时经营条件的冰雪运动场和最有代表性的大兴安岭林区生产生活体验地。

  加快口岸景区建设,开发一流的过境旅游产品。提升温泉洗浴疗养项目档次,开发养生保健旅游产品。开发白狼景区和好森沟国家森林公园景区,开发森林探险、林俗体验等特色旅游项目,塑造森林文化。完善房车、皇家马车等特色旅游产品。加大力度开发冬季旅游资源,构建“冬夏两旺”的旅游格局。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开发高端旅游项目,抢占高端旅游市场。

  大力发展特色观光旅游产品。积极推进建设集旅游观光、科技示范、健康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高效农牧业旅游。鼓励农牧业龙头企业在产业化经营中拓展旅游观光业务,提倡特色采摘和种植体验,开展以花卉、苗木、观赏植物、特种动物养殖为主的种养殖企业的旅游观光,扩大企业品牌宣传,延伸产业链。发展特色村镇,开展“农家乐”和“林俗游”。满足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的需求,注重挖掘特色文化习俗、历史特色建筑、手工艺品、民歌民俗等更多的外延项目,走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道路。使劳动与休闲、娱乐互相渗透,让农业发展与旅游业紧密结合。

  3、积极拓展旅游消费市场

  拓展旅游线路,实现区际联动,南北交融。在继续培育好满洲里-呼伦贝尔-阿尔山黄金线路的同时,积极开拓满洲里-阿尔山-锡林浩特-北京旅游线路。主动与张家界、九寨沟等国内知名旅游区建立联系,组建旅游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继续培育好北京及周边旅游线路的同时,逐步开发长三角、珠三角方向的国内线路和以蒙古、俄罗斯为主的国际线路。充分发挥阿尔山机场的作用,以上海、杭州、深圳、鄂尔多斯等城市为重点消费市场,开展旅游包机、旅游散客及团队游专线等业务。

  4、强化旅游行业管理

  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全面加强行业管理和市场监督管理,提高旅游执法、监督、服务水平。以“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业务素质、打造优美旅游环境”为目标,深入开展旅游诚信经营活动,持续推进景区创A、宾馆上星、旅行社创优、导游员创佳等系列进档升级工作,全面推进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接待等系列规范培训工作,不断规范行业管理,努力提升服务水平。

  5、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以温泉街为中心的旅游集散地建设,加强旅游宾馆建设,加强家庭旅馆的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整体接待能力。大力推进旅游厕所、旅游引导标识及无障碍旅游设施建设;谋划景区汽车公司建设,保障景区交通顺畅;确保实现旅游交通基本畅通,旅游标识系统基本完善,旅游厕所基本达标,景区停车场基本满足需要的目标。

  6、做好旅游文化宣传和品牌建设

  塑造旅游品牌,做好旅游外宣和营销工作。认真做好市场分析,选准品牌定位,积极塑造体现阿尔山特色、个性、灵魂的健康阿尔山旅游品牌。启动并完成国家级生态市、世界地质公园、中国雾凇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工作,通过创建活动促进品牌提升。做好圣泉文化、红色文化(革命老区)、火山文化、冰雪文化、蒙元文化、林俗文化挖掘工作,丰富旅游品牌的文化内涵。坚持先塑造品牌后营销、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以举办各类“节、会、赛”活动为契机,充分利用全国假日调整后的时间与我市旅游旺季时间相重合的有利条件,加大对外宣传,吸引游客。建立摄影基地、影视外景拍摄基地,发挥名家、名人的宣传效应。邀请央视等主流媒体为阿尔山制作节目,强力推介阿尔山。举办生态旅游论坛、承办旅交会和国家及自治区相关会议,扩大影响、提升知名度。

第二节 现代农牧业

  1、加快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结合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建设和龙头企业加工需要,突出重点,突出特色,合理布局,整体推进,加快建设专业化、规模化、优质化、标准化农畜产品生产基地。

  种植业基地上形成“33511”格局。建设3万亩卜留克基地、3万亩中草药基地、5万亩脱毒马铃薯基地、1万亩山野菜基地、10万亩优质小麦基地。所有基地全部完成有机认证和产地认证,并且实现区域化布局、科学化管理、精准化种植和规模化经营,达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

  养殖业上实现“512”发展目标。达到5万头野猪,1万头梅花鹿、狍子,2000万袋野生菌的养殖规模。特色养殖全部实现集中小区养殖和规模养殖场生产模式,达到集约化、标准化要求。

  建立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产地、基地认证,提高农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发展优质专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为目标,抓紧修订和完善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范,按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要求,建立完善标准体系,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十二五”期间,全部实现绿色有机认证。退耕后的阿尔山辖区内10万亩耕地全部实现无公害认证和标准化建设。建立农畜产品质检制度和生产记录等可追溯制度,完善质检手段,保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

  2、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建设高效农牧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大力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农畜产品加工业。积极打造食用菌、卜留克、中蒙药材、野(生)猪系列产品、梅花鹿系列产品、山野菜和种薯繁育等生产加工基地建设,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野猪产业,“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野猪项目建设总投资13500万元。建设一家专业的野猪系列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两处野猪种猪繁育基地,两家饲料加工厂,发展200家野猪养殖基地(场、园区),基础设施面积达到12.5万平方米。 “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食用菌园区项目建设总投资4500万元。在天池镇、白狼镇、五岔沟镇、明水河镇各建一个园区,建设一个黑木耳产品综合加工厂。,“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矿泉蔬菜园区项目建设总投资6000万元,在阿尔山市天池镇建设优质矿泉蔬菜瓜果生产示范园区1000亩,建设日光温室育苗中心,配套温室育苗设备、育苗穴盘、喷灌、基质,建标准化高效节能日光温室等。林蛙养殖,“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林蛙养殖项目建设总投资2000万元。新建100户林蛙养殖户,每户新建卵化池、越冬池各1个,2年生种蛙500对。

  坚持处理好整合资源与配置资源、扶持外来企业与扶持本土企业、引进来与留得住的关系,招大引强,扶旧成强。通过对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的培育,走公司+农户+基地、产供销一条龙、科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格局。

  进一步提高农牧业组织化水平。建立完善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采取设立风险资金、提供技术服务、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牧户建立紧密的利益关系。引导农牧民以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合作制、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鼓励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跨区域经营。鼓励龙头企业、农牧业科技人员和社会各界能人创办或领办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培育、扶持专业大户和经纪人队伍。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逐步推进“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

  到2015年,争取发展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0家,培育形成5家左右年销售收入超500万元的农牧业龙头企业。建设农、畜、山特产品基地面积10万亩,基地农户户均增收2500元。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20个。力争40%以上的农牧户进入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全市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5%以上。

  3、加强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农牧业科技支撑。积极构建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牧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开发机构,对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重点抓好良种培育、阿尔山特有品种保护、集约化和标准化种养技术、特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绿色和有机产品生产的研究开发,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升级。

  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及强化动物防(检)疫,加强对农畜产品的监管,完善检测手段,从源头上保证农畜产品的绿色无污染。健全农畜产品市场和信息体系建设。建设“12316三农服务热线”为农牧民提供农牧业综合信息服务。加强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实施农牧业防灾减灾气象保障工程,建成集农牧业气象灾害综合监测、预报监测、预警信息发布系统。逐步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

  大力推进农牧民就业培训和“绿色证书”工程。提高农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质,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第三节 绿色食品加工业

  1、矿泉水产业

  充分发挥阿尔山矿泉独特的功能性特点,在加强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开发相关产品,打造“天下第一奇特大泉”系列饮品。提高本地矿泉水饮料企业的市场占有份额,提升品牌知名度。“十二五”期间实现白狼望远山年产10万吨矿泉水项目达产运营,重点实施海神年产15万吨矿泉水项目、白狼镇太阳沟矿泉水开发项目、金溢德矿泉水业有限公司扩能改造项目。

  加强对国内外饮料集团的招商引资,开发矿泉水、矿泉白酒、矿泉啤酒、矿泉饮料、高档保健品等高端系列产品。

  2、绿色食品加工业

  “十二五”期间,在积极推进中草药种植、脱毒马铃薯种薯、卜留克种植、山野菜驯化四大基地和野猪养殖、食用菌培植、矿泉蔬菜种植三大示范园区建设的基础上,提高农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

  提高绿色食品深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打造高端健康产品。以“原产地标识”注册及有机产品认证为依托,以开发“绿色食品”和优质名牌产品为重点,树立阿尔山本土品牌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名、特、优产品。

  积极推进阿尔山市绿色产品产业集群项目建设,重点提高矿泉饮品、食用菌、山野菜和中草药加工的数量和质量。建设阿尔山市马铃薯淀粉生产项目,实现年产10万吨的生产能力。实施内蒙古百利舸经济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蒙狼旅游有限责任公司鹿产品加工及扩建改造项目,年产鹿副产品60吨,建设阿尔山市卜留克育种深加工项目,年加工能力达到5000吨。

第四节 物流业

  “十二五”期间阿尔山市将重点建设新城区和口岸两处国际物流中心,同时在重点镇、街道(五岔沟、明水、林海街)建设物流配送中心。

  依托阿尔山市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我市旅游资源、矿产资源、特色林下产品资源、特色农副产品资源,在新城区火车站组团范围内建设大型国际物流中心。

  依托中蒙口岸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口岸物流业。将口岸物流业打造成阿尔山市的支柱产业,把阿尔山建成中、蒙、俄、韩、朝、日六国的物流通道,成为联系我国东北、东北亚和东南亚的物流集散地,成为国内、国际铁路和公路货物运输的中心城市。

第五节 房地产业

  大力发展具有北欧风情的生态房地产业,打造“生态文明体验城市”。发展商业经营型旅游房产,如:旅游星级酒店、公寓式酒店、度假酒店、服务式公寓、经济型酒店等。在加强生态保护的基础上发展休闲度假消费类旅游房产,如:分布在各大景区内的度假公寓、别墅等。

  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步伐,着力改善广大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条件。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积极发展住房消费信贷等配套金融业务。积极培育包括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房屋买卖、租赁、房地产抵押,以及房地产咨询、代理、中介服务等各种经济活动在内的房地产市场体系。规范装饰装修市场秩序,提高居室装璜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物业管理企业,规范物业管理工作,提高物业管理水平。

第六节 新型能源工业

  加快风电项目前期工作并落地建设,在白狼镇周边建设装机容量20万千瓦的风电场,在阿尔山市三角山及周边地区建设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风电场,在杜拉尔地区建设装机容量5万千瓦的风电场,建立以新型能源工业为重点的能源工业格局。实施光伏发电项目并落地建设,加快推进2×1.5万千瓦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实施2×15千瓦热电联产项目,在温泉街范围内开展地热能开发利用项目。

第七节 林产加工业

  适度发展林产加工业。“十二五”期间适度发展林下产业及其加工业,坚持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生态效益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有限的木材资源,实现森林经济效益最大化,林业局对小规格材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上狠下功夫,通过寻求横向联合,利用外界的市场、技术,发挥阿尔山市的自然资源优势,建立木材综合加工厂,重点发展指接拼板、木制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生活用品、机制碳等附加值高的产品。同时未来口岸开通后将有大量进口木材落地,利用俄进口木材,发展高档家具、集成材、地板块、装饰条、密度板、人造板等加工业,把阿尔山建设成为辐射全盟乃至东北地区市场的林产品加工基地。

第八节 商贸流通业

  继续加强批零贸易业和餐饮业在我市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努力改善流通结构,培育发展新型业态,扩大流通规模,增加就业,提升产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加快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努力扩大经营规模,完善服务功能。

  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批零贸易业企业发展。服务城乡居民,拓展批零贸易业企业发展空间。合理设置网点,扩大服务范围,形成比较完善的服务网络体系。鼓励各类批零贸易业企业运用连锁经营方式,开设批发市场、超市、便利店,努力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适应居民餐饮消费社会化和旅游餐饮消费扩大的需要,开发特色产品,拓宽餐饮领域,采取联合、连锁、引进、改造、开发等多种形式,使传统餐饮与个性餐饮、民族餐饮与外来餐饮、快捷餐饮与店堂餐饮有机结合,利用我市特有的农畜产品、林下产品资源,打造我市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品牌。

  “十二五”期间,完成新城街农贸市场建设项目,加快培植本土配送企业,推动我市商贸流通市场健康发展,大力发展乡镇连锁超市、村组便民店和农资连锁店。

第九节 金融服务业

  加快金融业发展,健全金融体系,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支持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积极引进商业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发展网上金融服务。拓宽保险服务领域,发挥商业保险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力争发展农业和巨灾再保险体系。

  提高信贷服务水平。加强农村信用社建设,重点围绕服务农村牧区,支持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和推广农牧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增加服务网点,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鼓励金融机构采取多种形式参与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拓宽融资渠道,构筑完善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鼓励增加小额贷款的投放额度,支持下岗职工再就业;鼓励增加用于生活消费的贷款项目,引导消费者改变消费观念,扩大住房、教育、汽车等消费信贷规模。鼓励开展金融理财服务,在激活社会闲置资金的同时,开辟居民新的收入来源。

第十节 科技服务业

  重点围绕发展生态、有机农牧业,提升工矿业,拓展服务业加强技术引进、推广和普及,依靠科技增加产出、提高质量、转变发展方式、增强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推广农牧业适用技术。重点支持保护性耕作、生物技术、优良品种、丰产栽培、农牧业节水、疫病防控、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等领域的科技推广,提高现代农牧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引进多功能、经济型农牧业装备设施进行示范推广,力争在田间作业、设施栽培、健康养殖、精深加工、储运保鲜等环节取得新进展。完善科技推广应用机制,把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成为农牧业科技开发和推广的新载体,建立起以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体,各级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引领的科技推广体系。

  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太阳能、风能、地热、生物质产业的发展,通过引进企业、人才或技术的方式,在建材、农畜产品加工、新型能源等方面,采用和推广高新技术,打造具有阿尔山市特色的产品品牌。

  “十二五”期间,组织实施成果转化项目25项,建设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区1个,发展科技特派员人员10人,培训农民7500人次。

第七章 实施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程

第一节 生态建设工程

  重视森林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及生态区位的战略意义,紧抓战略及政策倾斜机遇,充分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及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不断扩大有林地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森林的生态屏障作用。以保护大气、水、生物多样性为根本,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完成生态移民,通过保护区的申报对重点地区进行重点防治,加强沙化治理工程,恢复植被,严格执行项目审批与环境评价制度,确保项目建设达到环保要求。

  1、林业建设

  生态林业的建设是发展的根本。继续实施和完善三北五期天然林保护和封山育林工程,不断提高林地面积和调整林龄、树种结构,建立林区造林补贴机制,进一步落实林区退耕还林政策,对生态移民后的所有退耕宜林地区进行植树造林。通过自然保护区的设立,将石塘林、寒温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等予以保护,尤其是建立樟子松林保护区和种苗基地,作为未来三北地区防护林及固沙造林的主要树种。

  加强林木种苗建设。以林木种苗执法体系、质量监督检验体系、种苗资源普查与保护、林木良种选育推广及容器育苗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林木种苗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多元化育苗体系,提高苗木质量,提高基地供种率和良种使用率,确保出圃苗木合格率达到100%。

  提高森林资源保护能力。认真搞好森林资源林政管理建设规划,全面提升森林资源管理水平。健全和完善森林资源行政管理体系、调查监测体系、木材检查站体系、林政稽查体系和资源监督体系。建立和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监管体系。加快野生动植物物种、森林、湿地、荒漠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步伐。健全防扑火指挥体系,完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发展壮大防扑火专业队伍,推广应用先进的防扑火技术和手段,全面提高预防和扑救火灾的能力。切实改善基层森林公安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全面提高森林公安预防控制和打击违法犯罪的能力。抓好监测预防工作,重点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和主要病虫害及外来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有效降低森林病虫害成灾率,提高防治率、监测覆盖率和种苗产地检疫率。

  2、植被恢复和荒漠化治理

  对全市宜林地、各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建成区等进行植被恢复建设,扩大绿地面积,提升森林覆盖率。针对三角山樟子松地区的明显沙化现象,建立专项自然保护区,实施生态保护防沙治沙建设,主要造林树种为樟子松和落叶松。

  3、水源涵养建设

  保护三江源头是水源涵养建设的重点,森林山地和植被是其根基和切入点,建议设立自然保护区进行护岸林建设和河岸堤防、河道的治理;开展对境内所有河流的普查并对部分河段种植护岸林,加强水系、崩岸和边境界河的治理,并对境内所有温泉群进行保护与开发。湿地的保护需要建立检测网络体系,进行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和能力建设一系列工程,尤其针对重点湿地,要积极申请自然保护区。

  4、森林灾害防御

  建立集防火指挥、物资储备、配套设施建设、科学研究于一身的边境地区防火保障体系,建成中蒙森林草原防火联防网络,提高对边境地区预防和扑救蒙古入境火综合处置能力。建设森林病虫害防护监测站及相关技术设施,形成完善的森林病虫害防御体系,对有害生物进行防治与监测。

  5、生物多样性保护

  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和各乡镇保护站,提升保护和管理技术。寻求生态效益突出的物种进行特殊保护,如耐寒、抗旱、耐瘠薄又抗风的樟子松,应建立种籽资源基地,确保该物种在地区内的大面积栽种。

第二节 环境保护工程

  1、水环境保护

  以人为本,防治饮用水源地的环境污染,确保群众的饮用水安全。要严格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排污行为和对水源地有影响的旅游和水产养殖、堆放工业废渣、垃圾、粪便等废弃物,禁止建设与取水设施无关的项目;二级保护区范围内,禁止建设污染重的企业。进一步保护农村饮用水源,划定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地,禁止向饮用水源地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确保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安全。

  继续加强水污染防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和强化阿尔山市排水及污水处理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实施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水资源利用工程建设。新建的污水处理厂要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采取除磷、脱氮和消毒措施。污水处理系统建设要本着管网优先、厂网配套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城镇截流管网的配套建设,推进雨污合流管网系统改造,不断提高城市污水收集能力。

  集中力量解决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加强对洮儿河和哈拉哈河流域上游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加大哈拉哈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哈拉哈河作为我市流域污染治理的重点,要采取综合措施,重点加强对湖泊、界河的监管。加强市区阿尔善河的整治力度,保证境内重要河流水质得到切实改善。

  继续强化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实施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控制,提升水污染防治水平,到2015年,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35~40%,单位GDP氨氮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40%左右。坚决淘汰高耗水、重污染的落后工艺和设备,切实加强对污染物排放单位的监管,努力使水污染源全面达标。

  逐步推进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继续开展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实施工业固废处置场地、垃圾填埋场地、矿产资源开发场地等重点场地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逐步构建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体系。

  2、大气环境保护

  全面落实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十二五”期间,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目标,以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为中心,结合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强城市集中供热,加大小锅炉淘汰,大吨位锅炉因地制宜采取脱硫脱硝减排措施;城镇积极推进集中供热,提高集中供热率。

  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镇)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的比例,改善能源结构,加快发展集中供热工程,改善城市(镇)大气环境;

  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对燃煤锅炉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的燃煤技术,禁止原煤散烧;加强对城镇饮食娱乐服务业的环境管理,将阿尔山市温泉街等环境敏感区列为重点治理区域逐步使用燃油、煤气、液化气等清洁燃料,减少低空污染;加强对建筑施工、拆迁、市政及道路运输的环境管理,采取综合措施,有效降低道路和施工扬尘,降低空气中PM10等细颗粒污染物的含量,改善城市的能见度和环境质量。

  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优先推进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新建医疗垃圾处理场,加强危险废物的环境监管,从源头上杜绝危险废物非法转移。督促产生危险废物单位建立台账制度,严格执行危险废物管理计划和申报登记制度,坚决把好危险废物管理的源头关。城市医疗废物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置。

  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到2015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不低于75%。

  继续推进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规划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加强尾矿、各种建筑废弃物和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废弃物的回收和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产业的发展。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和利用,加强全过程跟踪管理。

  4、工业污染防治

  加强工业园区环境管理,强化园区污染防治。提高工业项目的集中度,凡是不进入工业园区的项目一律不予环评审批。进入园区的项目,环评审批符合产业政策和审批权限、符合规划环评要求、符合地区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有配套的环保设施及具备环境监测能力。拟建的工业园区进行规划环评,明确产业定位、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严格把握工业用水源、气源、热源、中水回用、污水排放去向、强化污染治理设施及环境监测能力、环境风险防范、清洁生产和工艺水平等环评审批环节,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减少污染物排放。

  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进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将实施清洁生产作为环保验收、环保专项资金申请、污染减排的重要条件。推动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生态化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行绿色制造,发展绿色经济。

第八章 扩大对外开放

第一节 加快口岸经济发展

  依据《阿尔山口岸总体规划》和阿尔山口岸发展的客观条件,实现常年开放后,预计第一年客、货通过能力将达到年过货量200万吨,年客流量100万人次;第三年将达到年过货量300万吨,年客流量280万人次;到“十二五”期末将达到年过货量500万吨,年客流量300万人次。

  口岸进口的主要货物有原木、石油、矿产品、化工产品等,出口的主要商品有轻工产品、机电产品、日用品等。建设边境自由贸易区。“十二五”期间,条件成熟以后,中蒙双方协商在阿尔山-松贝尔口岸两侧建立自由贸易区,力争自由贸易区的面积覆盖整个阿尔山地区和蒙古国东方省,使其成为东北亚经济贸易发展最活跃的地区。

第二节 口岸园区建设

  “十二五”期间在口岸区建设进出口加工区、国际物流园区基础设施,促进国际物流业、进出口加工业的发展,使阿尔山口岸成为东北亚人流、物流和商流的枢纽。

  园区依托中蒙口岸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口岸物流业、口岸加工业、口岸旅游业、矿产业以及国际商贸业务。阿尔山——松贝尔口岸将根据“近谋人流,远谋物流”的发展思路,逐步完善口岸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口岸进出口加工园区的前期工作,力争用5-10年的时间,将口岸物流加工业打造成阿尔山市的支柱产业。

  力争到“十二五”末,全社会工业总产值达到8.45亿元,年均增长25%,占GDP的比重达到20%以上。创国家级驰名商标企业1个以上,省级著名商标企业2个。创国家级名牌产品1个,省级名牌产品2个。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5家,其中超亿元企业2家,力争1户企业上市。

第三节 推进“两山”铁路建设,开通阿尔山铁路口岸

  “十二五”期间,为了融入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抓住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实施的历史机遇,借助“两山”铁路建设,开通阿尔山铁路口岸,打通中蒙大通道(中国珲春-吉林-长春-白城-乌兰浩特-阿尔山-蒙古国乔巴山),推动阿尔山完全融入到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建设之中,为东北经济振兴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发挥其作为关键节点城市的最大作用。

  “十二五”期间阿尔山口岸建设将坚持“近谋人流、远谋物流”的发展思路,做好口岸开放工作,重点申请延长口岸开放时间。2012年以前实现集中开放,即每年5-10月开放;2012年以后实现常年开放,将口岸由现在的国际性季节开放升格为国际性常年开放口岸,确保中蒙大通道常年畅通。

第九章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第一节 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十二五”期间,加快伊尔施新村基础设施、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伊尔施区集中供热、丹麦政府贷款供水工程、开行贷款伊尔施基础设施及危旧平房改造等续建项目后续工程,争取在2011年全部建设完成。加快推动温泉街河滨公园二期工程,阿尔山中心广场、伊尔施中心广场、林区棚户区改造等工程。重点支持海神集团进行温泉博物馆、海神大酒店改扩建工程,推进5A景区建设。加快推进白狼镇、五岔沟镇、明水河地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工程,完善镇区道路及管网建设,加快建设杜拉尔工业园区、火车站组团的主要道路管网,行政办公区、东沟里组团、西南沟组团的基础设施工程;完善温泉雪街、林海街道路及管网建设,扩建伊尔施自来水厂,温泉雪街水厂,新建杜拉尔工业区水厂,银江沟水厂、到“十二五”末,设计供水能力达到2.55万立方米/日。建设杜拉尔工业区污水处理厂、新城街区污水处理站,近期设计规模达到3700立方米/日。

  加快南苑大酒店、圣煜君和度假酒店、达沃斯国际大酒店等星级宾馆、太伟滑雪场扩建,白狼峰滑雪场、温泉雪街河西别墅区建设,完成林海街和新城街商业新区改造,老伊尔施城区形成综合性交通枢纽。五岔沟、白狼、明水河分别形成特色鲜明的重点城镇。加强城区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工程,实现城区景区化。加强城市标准化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居民服务,加强居民安全保障。

第二节 电力

  加快推进乌兰哈达-德伯斯-阿尔山220KV输变电工程、农网完善工程。

  高压配电网工程:“十二五”期间,分年度逐次完成署秋、苏河、天池、口岸、好森沟、阿尔山、伊尔施66KV变电站等6项10KV及以上电力工程以及4条275km 66千伏线路新增或改造任务。

  中压配电网工程:“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10千伏线路4条36.5Km;改造10千伏线路15条165.5Km;新建10千伏配电变压器36台,容量43.2MVA;配电变压器增容46台、容量3.76MVA。安装10千伏线路开关38台。新建无功补偿9.3兆瓦。

  低压配电网工程:“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建0.4/0.2KV线路38条58Km;改造0.4/0.2KV线路40条74Km。

  通过实施配电网工程解决阿尔山市电网电源点少,容量小,供电半径超标和输送能力不足的问题。

  “十二五”期间拟实施农网智能化工程,建立营销信息化系统、电力客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门户网站、智能化95598呼叫中心系统,保障配电网安全、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系统电压合格率。保证对客户供电的电压质量

第三节 水利

  按照“优先保证生活用水、工业用水、满足现有农牧业灌溉用水前提下,再增加新规划的灌溉用水”的原则,推进水资源利用、治涝、水利工程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农田水利工程。根据《阿尔山市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力争到2015年新增节水灌溉工程4.9万亩。

  防洪工程。重点加强哈拉哈河、洮儿河流域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哈拉哈河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洪水标准,洮儿河防洪标准达到30年一遇洪水标准。推进中小河流防洪工程建设。

  其他水利工程。重点实施阿尔山市水能开发,在哈拉哈流域、洮儿河梯级开发小水电站。

第四节 交通

  “十二五”期间建成集航空、铁路、公路为一体的立体化交通网络、彻底破除影响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适应旅游业发展“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的基本要求。

  航空:开通国内航线15条,包括纯旅游航线10条,其中,以北京、呼和浩特、海拉尔等城市作为重要中转城市运营的航线有:阿尔山—北京—广州、阿尔山—呼和浩特—乌鲁木齐、阿尔山—海拉尔—沈阳、阿尔山-杭州、阿尔山-鄂尔多斯。在此基础上,加强与航空公司沟通,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等实际情况增加运力、科学筹划,争取在2015年底开通阿尔山—三亚、阿尔山—昆明等精品旅游直达航线,打造一批成熟的旅游品牌航线。

  铁路:加快实施白阿线明水至伊尔施段工程,加快推进扎兰屯至阿尔山旅游铁路建设进程,全力推动两山铁路建设工作。

  公路:构建“系统协调、城乡一体、枢纽集成、覆盖全区”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重点抓好通往经济中心、交通中心、连接国省道干线公路的“出口路”建设;抓好旅游、农业、生态等资源开发和贫困乡村联片开发的“经济路”建设;抓好不通油路的乡镇和行政村、自然村的“公路”建设。公路建设以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大力支持公路改扩建,建设完成明水至天池公路,同时推动伊尔施至金江沟旅游公路建设项目。构建明水-好森沟-天池-金江沟-伊尔施-温泉街旅游大环线,形成13168平方公里的旅游“迷宫图”,为我市的旅游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通乡公路达到四级以上技术标准,全面完成“通达”、“通畅”工程,实现全市4个镇通沥青(水泥)路。通村公路实现6个行政村(含居民委员会)通沥青(水泥)路或砂石路,达到四级或四级以上技术标准。对交通量不大的公路保留原有技术标准,进行局部改善、整治。基本形成有较高服务水平的农村公路网,使农民群众出行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基本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

第五节 加强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大桥至两侧联检区的路面铺设;完成口岸大桥努木尔根河护岸和连接线的护坡;修建中蒙口岸隔离围墙;完成中蒙口岸边检营房的建设;对双方联检区进行场地硬化、绿化;开工建设国门至省道S203线二级公路(第二条口岸路)。为蒙古国修建松贝尔口岸至哈拉哈高勒苏木的简易路。

  重点建设项目包括口岸供水、排水及污水处理、供热、垃圾处理、供电、通讯、口岸监管区隔离围墙、口岸边检营房、口岸国际客运站、电子通关、海关办公楼、海关检查中心、药品检验所、口岸绿化、口岸仓储中心工程、口岸哈拉哈河堤防工程、口岸易货市场、口岸联检区内部道路工程、口岸观景台旅游基础设施、蒙古风情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口岸加工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口岸国际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

  建设以“政府主导、海关牵头、部门共建、实体运作”为机制的电子口岸。通过电子平台实现口岸各部门分别管理的进出口业务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旅客流的数据共享和交换,并向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即“一次输入、多次使用;一个窗口、全面查询;一套系统、分类服务;一处修改,全线更新;一次交费、全程通关”的服务。

第十章 加强城乡统筹

第一节 城镇化建设

  壮大中心城市,扩大城市规模,改善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带动居住和就业发展。2015年全市人口达到8.1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82%,城镇人口达到6.64万人。城镇化质量显著提高,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管理科学、规范,居民的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显著提高。

  扩大中心镇规模,重点建设口岸经济区、伊尔施(林海街、新城街)、温泉雪街、五岔沟镇等四个主要城区和乡镇,增强辐射带动作用。城镇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形成中小城镇结构较为合理的城镇体系。

  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比较完备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供气、供热、防灾减灾、污染治理等城镇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和完善学校、医院、敬老院等城镇社会服务设施;城镇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环境标准要求。

第二节 新林区建设

  “十二五”期间,硬化林区道路、修建排水沟,安装路灯。安全饮水入户。完善全市所有林场的改水、饮水安全工程,更新机井,更换老化设施,完善水质监测制度,全市安全饮水达标率达到100%。完善垃圾处理系统,推进生活污水处理工程建设。配合农村道路改造、排水沟建设等工程实施建设污水处理工程。2015年林区污水处理率达到50%。发展和推广规模养殖场粪污沼气化处理,开发和利用太阳能,如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等。绿化美化村庄。

第三节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设施,建立以居委会为单位,以健康教育、医疗护理为主要内容,覆盖全市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积极稳妥地推行以农村为特点的社保向以城市为特点的社保转变。

  强化教育设施及中小学改建撤并工程,统一建设镇区住宿学校,2015年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全部达标。

  根据村的规模和等级不同,建设不同规模和内容的村级文化大院,包括村委会、技术推广站、图书活动室、文娱活动室等。

  发展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探索发展多种类型和模式的体育活动组织和形式,所有行政村全部配建全民健身设施。

第十一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和机制。

  针对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积极推进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实施“景区管理委员会模式”,即:由阿尔山市政府、阿尔山林业局和阿尔山-柴河旅游开发公司共同成立阿尔山市景区管理委员会,为自治区派出机构,施行副厅级建制。管委会对阿尔山地区旅游资源实行统一规划、统一保护、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建立和完善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积极推进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加快中小型企业的民营化进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深化政府机构改革。理顺政府部门职能分工,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积极推进自治区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基本财政保障机制,降低专项资金配套比例,缓解财政支出压力。在各项补助不减的前提下,加大对转移支付的力度。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以增强造血功能为主,以培育产业、改善发展条件为重点,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第十二章 加大民生改善力度

第一节 社会保障

  在全市范围内基本建立起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制度比较完善、管理比较科学、体系比较健全,便于我市各类就业人员参加的社会保险制度与管理服务体系。实现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实现城镇各类就业人员平等享有社会保险.完善社会保险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6000人、5万人、1万人、1万人和6000人。

第二节 扶贫工作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协调发展”的方针,切实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革命老区项目、扶贫贴息贷款、贫困村互助社建设、扶贫移民和劳动力转移培训七个重点。集中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把对贫困户的直接帮扶和贫困嘎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把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利用信贷扶贫资金和国际优惠贷款,引导和扶持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在贫困地区建设生产基地,发展订单农牧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对生态恶劣、失去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施扶贫移民和生态移民工程,实现“移得出、稳得住、富起来”。

  积极开展申请国贫旗县工作,争取在“十二五”期间把我市纳入国家级重点贫困旗县,把申请国贫旗县工作纳入扶贫部门的重点工作之一。

  有效开展农村低保户和扶贫人口的有效衔接工作,在贫困人口中科学识别出扶贫户、扶贫低保户、低保户和五保户4类。对扶贫开发对象采取项目扶持、贷款贴息、劳动力培训、社会帮扶等措施进行帮扶,有效增强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

  鼓励企业、社会、个人参与扶贫事业,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强化扶贫资金管理和监督检查,改进资金投放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三节 教育

  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学前三年教育,调整普职教育比例,稳步提高高中教育质量,2014年前建成1所职业学校,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加固和新建校舍,逐步形成各类教育协调、均衡发展的格局,加快教育标准化建设进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等教育、民族教育、寄宿制教育,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和评价方式改革,建立师德优良、结构优化、整体优质的教师队伍。逐步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积极推动教育信息化,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教育品牌,创建“精品教育”。基本形成与阿尔山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格局。

第四节 医疗卫生

  到2015年底,完成卫生资源合理化配置,使其服务功能齐全到位,管理机构精干、高效、布局合理、结构完善,使全市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居民健康状况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所有城镇从业人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推开。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努力缓解城乡地区不同收入群众之间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扩大的趋势,按照医改五项重点工作要求,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成“一乡一院,一村一室”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任务和人员配备,提升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

  建立科学有效的人口和计划生育调控体系和管理机制,将我市年均人口出生率稳定在12‰左右,自然增长率保持在6.5‰左右。

  加快阿尔山市医院建设,重点建设中心血站、疾控中心等8个项目,改善社区服务中心8个,阿尔山市医院在2013年前晋升为二级甲等医院,阿尔山市蒙中医院2015年前晋升为二级民族医院。

第五节 文体广电事业

  文化方面:建成一处具有地方标志性建筑特色的多功能的文化艺术中心。进一步加强基层综合文化站建设,推进草原书屋(农家书屋)的建立和普及,使全市各镇、街都有自己的综合文化站,社区和居委会、行政村(林场)都有自己的草原书屋和文化室,保障基层群众的基本文化需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在镇街建立共享工程联网设施,争取辐射到各行政村。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文化,重点对市区内或处于旅游景区内的二战遗址进行维修保护,制定维修保护规划,使其作为特殊的旅游资源五年内陆续开发为旅游景点。重点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争取申报《内蒙古阿尔山林俗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一个具有国际水准的高档次高品位的电子娱乐中心,形成一处未来与国际接轨的文化产业园区或特色文化产业街区。

  体育方面:加强冰雪基地建设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冬季项目。建设一座可容纳3000人同时观看各种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体育馆,建设一座射击场,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

  广电方面:牢牢地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弘扬时代主旋律,努力在宣传内容上求“深”,在宣传手段上求“新”,在宣传质量上求“精”,在对外宣传上求“强”。在事业发展上进一步扩大业务范围,完成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工作,加大农村地区有线电视用户的发展,提高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进一步完善“村村通”工程的管理体制,实现卫星直播电视对有线电视的科学、有效补充;继续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开辟城市数字广场电影。建设一座大型广电综合办公大楼,积极建设运动员村。

第六节 民政事业

  大力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和完善以城乡低保、孤儿和“三无人员”供养为基础,以医疗、教育、住房专项救助为辅助,以慈善捐助和社会互助为补充,全面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改善民生。建成一所功能齐备、档次较高的社会福利中心,为“三无”人员、孤儿、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教育、膳食、住宿、行政管理、后勤保障、临终关怀等综合性服务,彻底改善弱势群体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十二五”期间城市低保人数保持在8000人左右。

  “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殡仪馆、社会救助管理站、综合减灾应急指挥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数字化社区等项目,加快民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保障水平。

  完善优抚制度。建立起普遍的社会优待制度和抚恤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探索多渠道、多形式的退役军人就业安置制度。

  加大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群众自治体系,改善社区工作条件,强化社区功能建设。

  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以养老服务、孤儿、重点优抚对象、残疾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积极推行社区养老服务,完善服务机制,满足社会福利基本需求。

  充分发挥红十字会、残联、科协等社会团体的作用,为构建健康生态文明体验区提供切实的保障。

第十三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加强规划的衔接。

  做好“十二五”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的衔接配合。建立规划纲要与专项规划、自治区规划与盟市规划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在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上,确保总体要求一致,空间配置和时序安排科学合理。

第二节 建立规划的评估和考核机制

  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按部门进行分解,每年根据目标进行评估。建立规范的规划实施评估和调整制度。在规划实施中,可适时调整本规划,以不断完善规划,增强操作性和权威性。完善评价考核和监督制度。

第三节 加强招商引资

  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借助“西洽会”、“西博会”、“民交会”等国内大型投资经贸洽谈会,推出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促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招商引资项目。改进招商方式,开展专业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网上招商等形式多样的招商引资活动。完善招商政策和激励办法,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加强旅游发展区、特色农牧业基地、工业园区规划和产业功能布局调整,明确主导产业,实现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继续加大供水、供电、道路、排污、通讯等硬件设施建设,推进招商引资平台建设。

  优化投资软环境。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手续,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大项目的筛选和可行性论证,搞好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做到储备一批,发布一批,洽谈一批,投产一批。

第四节 建立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

  引进和培养适合阿尔山市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各类人才。支持和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同类企业合作,对口培训员工。重奖科技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农村乡土人才,打造更具实力、充满活力、稳定和谐的人才团队,推动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结合我市特色产业发展实际,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5年内建立起符合阿尔山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实训基地。

  在人才层次上,着重提高人才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技术技能素质。形成由党政人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技师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组成的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队伍体系。

  在人才体制机制建设上,建立起科学完善的人才指标统计体系和信息系统,建立起比较完善的人才培养、评价、选用、流动、激励和保障机制。要以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和增加收入为目标,以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手段,按照发展产业扩大就业、完善服务保障就业、创新机制带动就业、面向外埠开辟就业途径的思路,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就业导向、社会参与,有效利用各类培训资源,推进劳动力实训基地建设,力争让每个贫困家庭的劳动力都能掌握基本适用技术,有条件的贫困户每户输出一名劳动力。努力把以劳动力培训和输出为主的劳务经济,打造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网站地图|联系我们

地址:阿尔山市温泉街阿尔山市人民政府办公楼邮编:137800Email: aesxxzx@aes.gov.cn
主办单位:阿尔山市人民政府技术维护:阿尔山市大数据中心 市民服务热线:12345
网站标识码1522020013蒙ICP备2020004182号-2蒙公网安备 15220202000101号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Copyright 2015 www.aes.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