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国家和自治区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在科学把握我市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未来五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全面分析总结“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现状和重要成就,正确认识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对于编制“十二五”规划,明确各项发展任务、确定各项发展目标、制定各项发展政策、破除各项发展瓶颈具有重要意义。“十一五”期间,我市确定并开始实施“生态立市、旅游兴市、产业强市、口岸旺市”发展战略,明确了构建健康阿尔山•生态文明体验区的发展定位,积极抢抓国家重大发展机遇,生态保护切实加强,国民经济运行平稳,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对外开放应时启动,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在一些课题谋划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国家级资源枯竭城市获批,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工作纳入《国家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使我市在生态保护、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等方面获得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扩大内需政策得到全面贯彻,投资拉动战略得到有效实施,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实现统筹共建。口岸基础设施主体完工并实现临时开放、机场建设快速推进并即将通航、阿尔山至伊敏铁路建成并开通运营、乌-阿一级公路完工在即、国有林区棚户区改造如期进行、市区“一城四组”建设谋划新篇。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预期良好。预计“十一五”规划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9.0亿元,比2005年增长119.5%;财政收入实现0.65亿元(计算口径变化,与2005年无法比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19.2亿元,比2005年增长249.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5亿元,比2005年增长13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00元,比2005年增长59.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8元,比2005年增长46.1%;旅游人数力争突破百万人次,比2005年增长275.9%;旅游收入力争突破10亿元,比2005年增长316.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6‰以内。
二、“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思路
即将进入的“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世界经济大变革大调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家、自治区和兴安盟有关“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2009年以来,我市启动了“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
----指导思想 “十二五”期间,将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我市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继续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开发和东北振兴等区域发展战略,继续落实自治区加快蒙东地区加快发展意见,围绕全盟“绿色兴安快速崛起”主题,全面实施“生态立市、旅游兴市、产业强市、口岸旺市”发展战略,努力构建健康阿尔山•生态文明体验区,实现“一区”构建,生态文明保护区、产业区、开放区、和谐区等“四区”支撑的发展局面,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主要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预期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9.9亿元,年均增长18.1%;财政收入实现1.8亿元,年均增长22.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1.9亿元,年均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5.8亿元,年均增长19.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57元,年均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08元,年均增长7.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以内。
-----战略任务
(一)加强宏观调控,实现科学发展
一是规划指导。强调规划指导和约束作用。加强我市各类宏观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修订,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做到规划先行。二是调整布局。调整优化人口和生产力布局。要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依据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开发潜力,合理划分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科学定位主体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三是区域经济。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阿尔山市融入东北地区振兴、图们江区域国际合作等跨行政区、跨国界的经济技术开发,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四是经济拉动。多元化拉动经济增长。通过继续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刺激消费增长和开放口岸等有效措施,实现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依靠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五是投资多元。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继续坚持以国家投资为主导,招商引资为主要动力,银行贷款为重要渠道,社会融资为有益补充,自主增长机制为后续支撑的原则,继续贯彻盟委“环境-项目-干部”的工作主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积极争取中央和自治区政策性资金,多渠道招商引资、加大金融贷款授信等,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全面贯彻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统揽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是国家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为加强生态保护,促进经济转型,2009年,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积极争取,阿尔山市被国家列为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范围。我市已编制完成《阿尔山市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成为《国家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阿尔山市建市以来首次被列入国家级专项区域规划。预计2010年《国家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将获批准并开始全面实施。我市将以此规划为统揽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纲,全面贯彻落实全市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工作,以继续实施和完善天然林保护政策,建立林区造林补贴机制,进一步落实林区退耕还林政策,加强水系和崩岸治理工程,加大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投入,争取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支持等。
(三)加快生态建设,促进环境保护
贯彻落实《阿尔山市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保护大气、水气、生物多样性为根本,维护生态平衡与生态安全,构筑国家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加快植树造林,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争取国家实施森林碳汇政策,通过出售今后10年至20年“新鲜空气”,实现碳汇收益。完成生态移民任务,将主要景点景区、公路铁路沿线家庭生态林场全部退出,建立移民新村,避免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干扰。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有效遏制湿地萎缩和退化。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及重要河流源头防治区。保护野生动物,严厉打击乱捕滥猎等行为。加强三角山地区和岭南部分区域沙化治理工程,恢复植被。加强设施投入,做好固体污染物、水、空气、噪音、电磁等污染源的监控和治理。严格执行项目建设环境评价制度,确保项目建设达到环保要求。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加强节能减排,提高项目节能减排准入条件,全面完成各项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加快城区环境治理,完善城区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项目建设,优化人居环境,争创自治区级卫生城市。为确保我市森林生态安全,加强边境防火,建立集防火指挥、物资储备、科学研究于一身的“三盟”边境地区防火指挥中心。完成阿尔山市“国家生态示范市”和“自治区生态文明示范城市”创建。
(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以资源枯竭城市、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重大发展政策机遇为契机,继续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十二五期末,全市三次产业比重达到15:20:65 。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资金、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手段加快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我市做为森林资源枯竭城市基本完成产业转型,接续产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国家和自治区各项长效援助补偿机制基本健全。生态补偿、衰退产业援助、接续替代产业项目补贴扶持、财力性转移支付等机制的建立以及改革现有的财税体制,提高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的留成比例,使我市发展得到制度保障。
第一产业:农牧业生产按照“二退二进”(人畜同退、林草并进;常规快退、特色速进)原则,实施“三驾马车”拉动( 野猪养殖、野生菌培植、卜留克种植),走“四化”( 区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标准化、标准经济规模化)之路,实现“五个转变”(部门向全局、粗放向精细、分散向集约、三无向标准、无序开发向有序合作),构建“南薯北卜、南药北菜、南猪北狍、南蛙北鹿,食用菌全面发展”的产业布局,确保农民的有效增收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常规农业向特色农业,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转变。林业实现全面禁伐,林业经营向植树造林、森林防疫、林政防火、林下产品开发方向转变。在工作中着力建设“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好“五大工程”,培育“三大产业”。三大体系指: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五大工程指:退耕还林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湿地保护工程、自然保护区工程、北疆生态绿色长廊工程。三大产业指:森林生态旅游产业、林板加工产业、森林食品产业。水利方面,全面加强流域治理,着力解决城市供水问题,大力实施人蓄安全饮水工程,重点做好农田水利建设。
第二产业:按照“人口相对集中居住、产业相对集聚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阿尔山市口岸国际物流加工园区建设,完成各类基础主体工程,园区工业布局结构合理。阿尔山市矿泉饮品产业,旅游纪念品,铁矿等矿产资源开采,风电、生物质发电、小水电新能源工业等绿色工业发展壮大。低碳工业经济成为主旋律,工业对财政贡献率显著增强。房地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和拉动其它产业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三产业:旅游业方面 继续按照《阿-柴旅游区总体规划》的建设和发展要求,以盟委“三十六”字方针为指导,按照“近谋旅游、远谋口岸、差异竞争、特色发展”和“绿色(生态)、红色(人文)、银色(冰雪)”三色并举、“春夏秋冬”四季并重的发展思路,实施“错位、错时、错区” 经营,全力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在具体发展上,一手抓旅游精品建设,一手抓旅游精品营销。在旅游精品建设方面全力打造六大标志性产品,七大高端个性旅游产品和项目,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提升旅游业的档次与规模。新建口岸景区、好森沟景区、白狼景区等,丰富旅游产品。在旅游精品营销方面,继续加强旅游策划,推进完成AAAA景区和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创建活动,不断开辟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开辟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港澳台、东南亚等旅游市场,对接俄蒙等国际旅游市场。发展旅游区域联盟,实现旅游区域化发展。通过旅游产业发展,有效拉动全市消费需求。加快产业延伸,实现旅游产业从传统观光旅游向生态休闲游、运动健康游、温泉养生游、林俗文化游转变。加大投入,完善信息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传媒,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举办以冰雪、温泉、林俗为主题的各类节庆活动,提高阿尔山旅游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十二五期末,实现旅游人数250万人次,旅游收入40亿元。商贸流通方面 按照“建设大市场、发展大商贸、搞活大物流、实现大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抓规划、建市场”为主线,以建设阿尔山口岸国际物流园区为重点,以启动实施“六五七”工程(六大市场体系、五大市场网络、七大市场主体 )为内容,谋划市场建设总体布局,改造提升原有市场,建设各类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加快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市场配套服务功能,强化市场监管,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特色明显、辐射性强的“轴线型”市场体系发展格局,促进全市商贸流通业跨越式发展。其他方面 通过旅游产业和商贸流通业大发展,发挥其辐射和关联作用,实现产业延伸,带动全市餐饮、住宿、交通、通信、金融、保险等第三产业全面快速发展。
(五)扩大对外开放,发展口岸经济
“十二五”时期,就是要利用全球化带来的难得机遇,顺应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新特点、新趋势,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扩大出口与短缺资源结合起来,把阿尔山对外开放纳入全区构筑“东联、北开、西出”的对外开放新格局,积极发展国际贸易,拉动全盟经济有效增长,形成兴安盟新的经济增长极。坚持“近谋人流、远谋物流”的发展目标,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和资金支持,完善口岸通关设施,扩大口岸开放,加快园区建设,发展进出口加工业和国际物流业。延长口岸开放时间,2012年以前实现集中开放(即每年5-10月开放),2012年以后实现常年开放,将口岸由现在的国际性季节开放升格为国际性常年开放口岸,确保中蒙大通道常年畅通。完成“两山”铁路建设,开通铁路口岸,打通中蒙大通道,做大做强口岸,在图们江区域合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开发蒙古国境内矿产和农牧业资源,实现资源的跨国际优化配置重组,有效弥补我市以及兴安盟、东北地区资源短缺的困窘。
(六)加快城市建设,完善城市经营
调整部分林地变更为城市建设用地、破除土地利用体制障碍。按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按照北欧风格建设主城区,按一镇一色,建设节点城镇。按盟委要求,完成“一城四组”建设,基本实现行政区、商业区、产业区、居民区等结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要求。全面完成国有林区棚户区、旧城区危旧平房、中小学校舍危旧房改造任务。重点支持海神集团进行温泉博物馆、海神大酒店等改扩建工程,推进AAAA景区建设。完成城区道路、给水、排水、集中供热等重点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服务功能。完成行政区新区建设,机关办公条件进一步改善。林海街和新城街完成商业新区改造,老伊尔施城区形成综合性交通枢纽。五岔沟、白狼、明水河分别形成特色鲜明的重点城镇。坚持城市建设和经营并举。加强城区美化、绿化、亮化、硬化工程,实现城区景区化。加强城市标准化社区建设、完善社区居民服务,加强居民安全保障。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延续“兴边富民”政策和“高寒、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补助政策。
(七)完善交通体系,优化发展条件
一是交通通道多元化发展。形成航空、铁路、公路等立体化交通网络、彻底破除影响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适应旅游业发展“进得来、散得开、出得去”的基本要求,实现交通通道的方便和快捷。
二是交通通道实现升级。成为东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东北地区振兴规划》要求,完成我市与东北三省、蒙东地区交通通道的统筹共建、一体化进程。形成珲春至阿尔山至满州里、新亚欧大陆桥等重要通道,加速阿尔山融入东北地区、东北亚等国内、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三是交通通道加快延伸。加快市域内旅游环线公路、通乡公路、村村通公路、城市道路建设,优化发展条件。
四是完善交通运输服务体系。完成主要汽车站基础设施建设,整合全市汽车客运市场,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规范长途汽车客运和市区出租服务,加强安全监管,保障和方便居民出行。
(八)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
全面接收林业三局企业分离的社会职能,并以此为契机,以教学楼、医院综合楼建设为载体,实现全市社会资源优化重组,加快社会事业项目建设,完善社会事业服务设施,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
一是科学技术方面。积极进行成果引进和技术攻关,围绕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提高竞争能力。
二是教育事业方面。坚持教育公平,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
三是医疗卫生方面。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培育现代中药产业,新建市中蒙医院。完善社区服务站建设,加强社区服务。居民健康状况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四是计划生育方面。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保障人口安全,促进我市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五是食品药品方面。 建立健全药品监督网络,农村药品监督覆盖面达到100%;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系,食品药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市场秩序明显改观。
六是技术监督方面。大力推进“以质取胜”战略,确保食品和特种设备安全,建立产品质量检测监控体系、特种设备动态监管控制体系,建立完善信息网络系统,进一步健全质量体系、标准体系、计量体系。
七是文化体育方面。 深入挖掘林俗文化、冰雪文化、温泉文化、蒙元文化等文化内涵,提高旅游城市文化品位。大力建设文化和体育活动基础设施,组建文化和体育活动队伍,发展文化产业。
八是广播电视方面。逐步实现频道专业化、设备数字化、传输网络化、发射固态化、管理科学化,确保全市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稳定在98%以上。
九是气象服务方面。完善各类天气的客观预报方法,加强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做好对气候敏感的重点社会经济领域的气候服务,提高人工影响天气总体业务能力。
十是人民防空方面。健全人民防空管理体制和指挥体系,筹建人防疏散基地,建设地面指挥中心,实现全盟“三网合一”联通。
(九)增加财政收入,建立公共财政
以建设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为目标,强化预算约束,加强财政监督,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基本缓解我市财政紧张形势。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财政宏观调控能力。改革现有的财税体制,提高我市地方财政收入的留成比例,用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培育接续替代产业。规划期末,健全税收征管质量考核体系,实现国税收入与经济税源的协调发展。
(十)加强电网建设,做好电力保障
编制完成电网规划。根据国家电网建设政策和我市未来发展用电需求,完成乌兰浩特至伊尔施220千伏输变电等主干线建设,同时积极推进农网改造、城区电网改造、村村通通电工程、景点景区通电工程等电网建设,以保证我市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工程建设、主要产业发展、居民集中用电等重点部门、重点行业和重要时节的用电需求。同时,适应生物质发电、水电、风电等新能源电力入网的客观要求。
(十一)大力推进体制改革,促进效率与公平
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进一步理顺体制,灵活机制,提高效率。
一是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推进部门预算、国库支付、政府采购等体制改革,满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对改革的现实需求。
二是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推进医药、卫生、教育等体制改革,适应全社会对公共服务的客观需求。
三是进行行政体制改革。积极争取建立自治区直管市(省管县)和景区管委会体制,全面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十二)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
贯彻落实国家各项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关注民生、保障民生,实现国家改革与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继续贯彻城镇居民住房保障政策,加快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建设,落实廉租房补贴,加大住房公积金信贷。继续扩大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劳动就业,继续扩大最低生活保障人口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加大扶贫开发、扶贫解困和社会救助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各种农村经营专业化合作组织普遍建立,农业经济实现产业化发展,以产业化发展实现农村扶贫解困,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新农村、新林区面貌焕然一新。解决我市城镇化程度虚高问题,还原从事农、林、牧人员“农村户籍”,以充分享受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有效化解乡村债务,促进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加强公检法司机关建设,开展普法宣传,打击违法犯罪,建设以城市视频监控报警体系为基础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促进公安信息化建设,维护社会和边境稳定。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军民共建,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