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山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体规划(2018-2022年)
中共阿尔山市委农村牧区工作部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
二〇一九年一月
目 录
生态振兴.融合引领.机制创新
——阿尔山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体规划(2018-2022年)
(修改稿3)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思想、论述为指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结合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推进乡村振兴总体战略部署,有目标、有举措、有步骤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结合阿尔山发展实际,编制阿尔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总体规划。明确阿尔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路径为:立足特色发展,以生态振兴为核心,以融合发展为引领,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围绕全域旅游中心区建设,重点实施“6+2”乡村振兴工程,夯实乡村产业发展基础,拓展乡村居民发展路径,提升乡村生活质量,打造“生态发展、生态宜居、生态富民”示范引领基地,到2022年,形成基础完善、特色鲜明、方向明确的乡村全面振兴体系。本规划是阿尔山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行动纲要,是阿尔山未来乡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振兴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自治区、盟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夯实基础、培育产业、改善民生、加快发展” 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2012年至2017年,阿尔山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了18.3亿元,年均增长7.6%;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加到1.1亿元,年均增长8.1%;城镇人民可支配收入由16719元增加到26053元,年均增长11.17%;农村牧区人均可支配收入由6379元增加到9275元,年均增长11.24%;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82个、资金186.7亿元;引进招商项目70个、资金64.6亿元。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阿尔山逐渐形成了以旅游产业为主体,以特色农牧业和环保型工业为两翼的发展格局,三次产业比为15.6:23.9:60.5,各项产业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产业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产业转型升级迎来了难得的机遇。旅游业发展潜力不断释放,乡村旅游取得较大发展,已建设成为自治区“休闲农牧业与乡村牧区旅游示范旗(县)”,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依托丰富的特色旅游资源,已成功开发10条特色旅游线路和3条跨境旅游线路,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2017年全市旅游从业人员达4万人,旅游接待人数达359.7万人次,年均增长26.7%,旅游收入达45.4亿元,年均增长28.4%。在“为旅而为”发展思路指导下,特色农牧业发展步伐也不断加快,创新发展了榛子等特色林果业、高寒矿泉水稻等种植业;新增观光农业种植面积4500亩、卜留克种植面积1.2万亩;累计培植食用菌900万棒;冷水鱼产量达1.2万公斤,野猪、鹿狍出栏达6600头(只)。开展农牧业国际化合作,在蒙古国东方省租种土地4.5万亩。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新增涉农合作组织30家、盟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创意园、生态养殖基地等园区建设,不断创新产业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已初具雏形。
坚持以保护为先,科学划定阿尔山市生态保护红线,全面编制《阿尔山市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格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生态安全格局明显优化,生态资源优势更为突出。2012年至2017年间,累计投入资金10.7亿元,实施天保工程1036万亩、公益林管护22万亩,完成封山育林105万亩、植树造林3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2万亩、地质环境治理445亩,成功堵截蒙古入境火,连续14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草原火灾,森林覆盖率达到81.2%。完成洮儿河(白狼至明水段)治理工程,取缔8座老旧供暖站,地表水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优良天气达标率为96.23%。经过多年的努力,阿尔山市已经建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首个生态系统核算县级市,下辖4镇全部建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棚户区改造,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的指示精神,紧紧抓住国家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战略机遇,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全面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累计征收房屋9688户、62万平方米,同步建设回迁小区23.4万平方米,累计收储土地400万平方米,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正逐渐优化,成功获得建部2017年中国人居环境奖。镇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2012年至2017年间累计投入资金15.8亿元,完成镇村道路硬化数300公里,全市镇村巷道硬底化率达100%;铺设供水管线76.5公里,改造污水管网22公里,垃圾处理厂、天池集中供热一期等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城乡居民生活环境显著改善,以实现“四清四改四化”为目标,全市集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发动群众拆除农村危旧房5万平方米,清理垃圾5000多吨,种植绿化树1万多棵,农村垃圾收处体系基本建立。
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总体目标,严格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市共抽调507名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8467亿元,发放扶贫贷款2.8亿元,构建了产业、行业、社会扶贫开发新格局。全市共实施产业帮扶政策16项,创新 “菜单式”扶贫、“一贷双增”、“前借后奖”、“消费扶贫”等帮扶新模式,共培育扶贫企业、合作社22家,带动500余户困难群众增收,产业扶贫成果显著。聚焦深度贫困村庄和老弱病残特殊贫困群体,全市累计发放各类保障资金1294.13万元,惠及困难群众2000余人次;深入实施易地搬迁工程,225户、501人搬入新居。在全盟率先开展贫困家庭送药入户工作,深入实施贫困人口免费体检和家庭医生签约工作,1441名贫困群众受益,57种慢性病纳入医保范围,住院报销比例和日常门诊慢性病报销比例分别提高至90%和95%。五年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548人,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
二、总体思路
以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指示为指引,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规划战略(2018-2022年)》的整体要求,严格执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2年党的二十大为时间节点,立足阿尔山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整体发展,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阶段性谋划,细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确保乡村振兴战略落实落地。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把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总要求,结合阿尔山市实际特点,以构建多层次、立体化全域旅游体系为目标,以夯实镇村产业基础为突破口,以特色农牧产业体系建设、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新型农牧民社会组织、新型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为抓手,构建区域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体,进而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统筹推进镇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将阿尔山打造成为自治区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示范区”、“现代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城乡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林区社会治理改革先行示范区”。
(二)目标任务
按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安排,中共中央、国务院《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总体部署,以及自治区和兴安盟确定的发展目标,结合阿尔山建设发展实际,明确建立阿尔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2018-2022年)阶段性目标体系。
第一阶段:2018-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
---至2018年底,阿尔山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及相关实施方案编制完成,各部门、镇村分别启动本区域、本部门专项规划、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完成乡村振兴相关规划、实施方案科学论证工作,有效提升规划、方案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全市范围营造乡村振兴发展氛围。市镇两级政府乡村振兴工作组织领导、人员配备、资金保障、考核奖励等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市域范围内乡村振兴总体工作部署基本到位。
---到2019年,市镇村三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工作全部部署到位,乡村振兴规划实施体系全面建立,相关配套机制、制度逐步健全。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全市突出做好抓重点、补短板和强弱项工作,在特色镇村、产业开发、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着力,加快推进白狼林俗特色小镇建设,加快各镇村特色农牧产业开发,全市所有镇村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70%以上的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加快完善涉旅村镇基础设施,全新的镇村社会治理体系逐步建立,全域旅游发展格局进一步明晰。全市所有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精准扶贫成果巩固体系全面建成。
---到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成果,乡村振兴各项规划、方案落到实处。在全域旅游发展布局基础上,各镇村特色农牧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全市特色农牧产业布局基本完成,以旅游业为主导的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基本建立,“一体两翼”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全域旅游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镇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80%以上的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40%以上村庄达到生态宜居村标准;乡村文化逐步兴盛,文明村覆盖率达100%,镇村治理能力显著提升,软弱涣散村整治率100%,增收富民目标基本实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5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二阶段:2021-2022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时期
---到2022年,乡村振兴取得重大突破,全域旅游发展体系基本建立,镇村特色农牧产业发展壮大,现代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建设进一步成型,镇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健全,乡村共建共享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实现。阿尔山市镇村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治理、乡村建设、基层治理和农牧民生活等均取得显著成效。
阿尔山市乡村振兴指标体系 |
||||||||
类别 |
性质 |
序号 |
主要指标 |
2017年基期值 |
2020年目标值 |
2022年目标值 |
2022年比2017年增加(累计提高百分点) |
属性 |
产业兴旺 |
特色化 |
1 |
规模以上特色农牧业生产单位(个) |
24 |
30 |
34 |
[10] |
预期性 |
2 |
规模以上特色农牧产业产值(万元) |
1200 |
1600 |
1700 |
[500] |
预期性 |
||
3 |
拥有规模以上特色产业支撑村占比(%) |
-- |
27.7 |
44.4 |
-- |
预期性 |
||
品质化 |
4 |
市级及以上知名农牧产品区域共用品牌数量(个) |
2 |
3 |
4 |
[2] |
预期性 |
|
5 |
市级及以上农牧企业产品品牌数量(个) |
5 |
6 |
8 |
[3] |
预期性 |
||
6 |
“三标一品”农产品数量(个) |
6 |
8 |
10 |
[4] |
预期性 |
||
现代化 |
7 |
节水灌溉面积(万亩) |
1.316 |
1.816 |
2.316 |
[1] |
约束性 |
|
8 |
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
56 |
58 |
60 |
[4] |
预期性 |
||
9 |
农牧产业综合机械化率(%) |
86.25 |
88 |
>88 |
[>1.75] |
预期性 |
||
10 |
新型职业农牧民占比(%) |
0.8 |
1.5 |
>2 |
[>1.2] |
预期性 |
||
融合化 |
14 |
农牧产品加工产值与农牧业总产值比 |
0.6 |
0.7 |
0.8 |
[0.2] |
约束性 |
|
15 |
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万人次) |
350 |
420 |
460 |
[110] |
预期性 |
||
17 |
农牧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万元) |
-- |
100 |
250 |
-- |
预期性 |
||
效益化 |
18 |
农牧业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
1.2 |
1.7 |
2 |
[0.8] |
预期性 |
|
生态宜居 |
舒适性 |
19 |
乡村危房改造率(%) |
90 |
100 |
100 |
[10] |
约束性 |
20 |
乡村集中供暖普及率(%) |
5.5 |
10 |
20 |
[14.5] |
预期性 |
||
21 |
乡村巷道硬底化率(%) |
95 |
97 |
99 |
[4] |
约束性 |
||
健康性 |
22 |
乡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39 |
60 |
80 |
[41] |
约束性 |
|
23 |
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村占比(%) |
31.25 |
35 |
50 |
[18.75] |
约束性 |
||
24 |
生活污水处理的村占比(%) |
31 |
40 |
50 |
[19] |
约束性 |
||
25 |
畜禽污粪综合利用率(%) |
-- |
60 |
75 |
-- |
约束性 |
||
26 |
安全饮水工程普及率(%) |
95 |
100 |
100 |
[5] |
约束性 |
||
便利性 |
27 |
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站覆盖率(%) |
93.75 |
100 |
100 |
[6.25] |
约束性 |
|
28 |
乡村公交“村村通”的村庄占比(%) |
83 |
95 |
100 |
[17] |
约束性 |
||
29 |
乡村固定宽带100M以上用户占比(%) |
39 |
50 |
65 |
[26] |
预期性 |
||
乡风文明 |
服务性 |
30 |
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 |
70 |
100 |
100 |
[30] |
约束性 |
31 |
乡村文化大讲堂建设率(%) |
80.25 |
95 |
100 |
[19.75] |
约束性 |
||
32 |
文化下乡活动惠及率(%) |
80 |
85 |
90 |
[10] |
预期性 |
||
提升性 |
33 |
农牧民教育培训(人次) |
1566 |
2500 |
3500 |
[1934] |
预期性 |
|
34 |
乡村文明行为积分制度覆盖率(%) |
67 |
75 |
90 |
[27] |
预期性 |
||
35 |
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达标率(%) |
39 |
50 |
>50 |
[>11] |
预期性 |
||
发展性 |
36 |
乡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比(%) |
1.2 |
10 |
>10 |
[>8.8] |
约束性 |
|
37 |
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占比(%) |
-- |
6.9 |
8.9 |
-- |
预期性 |
||
治理有效 |
服务性 |
38 |
党群服务中心普及率(%) |
70 |
100 |
100 |
[30] |
约束性 |
39 |
拥有专项服务人员的村占比(%) |
80 |
100 |
100 |
[20] |
约束性 |
||
参与性 |
40 |
村党支部书记“一肩挑”的村占比(%) |
50 |
100 |
100 |
[50] |
约束性 |
|
41 |
自治体系完善的村占比(%) |
17 |
50 |
100 |
[83] |
约束性 |
||
42 |
乡村社会组织发展和培育(个) |
-- |
10 |
>10 |
-- |
预期性 |
||
43 |
拥有村规民约村庄占比(%) |
67 |
100 |
100 |
[33] |
约束性 |
||
发展性 |
44 |
拥有集体经济合作组织的村庄占比(%) |
17 |
50 |
>50 |
[33] |
约束性 |
|
45 |
拥有集体经营性收入的村庄占比(%) |
68.75 |
80 |
>80 |
[>11.25] |
约束性 |
||
稳定性 |
46 |
“雪亮工程”入户数量(千户) |
0.445 |
>1 |
>2.5 |
[2.055] |
约束性 |
|
生活富裕 |
---- |
47 |
乡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9275 |
10000 |
12000 |
[2725] |
预期性 |
48 |
城乡居民收入比 |
2.53 |
2.49 |
2.45 |
[-0.08] |
预期性 |
说明:1.本指标体系和规划中非特定称谓的“村”包含村民委员会和涉农居民委员会所辖地域,及阿尔山市其它乡村振兴实施单元。
2.本指标体系中规模以上特色农牧业生产单位包括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
3.后续任务清单中定量指标为说明年份的均为2022年目标值。
(三)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持续发展。生态资源是阿尔山最大的发展优势,也是阿尔山发展建设的首要前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首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全面探索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统筹考虑阿尔山当前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严格坚守生态红线,既要实现“金山银山”,也要保护好“绿水青山”。
---坚持特色优势发展。准确把握阿尔山地区优势,充分利用各镇村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挖掘镇村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一镇一业”的优势产业发展格局;以实现特色规模发展为导向,各镇村科学分析自身产业发展条件,从全市整体产业发展布局出发,实现规模化、差异化发展,着力构建现代特色产业发展体系。
---坚持高质品牌发展。准确把握现代产业发展趋势,立足现代市场需求,以绿色、生态、健康为导向,开发高端、高质量产业品牌,有效提升产业附加值,实现精品发展;准确把握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镇村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品质乡村生活。
---坚持融合整体发展。把融合发展作为贯穿乡村振兴、全域旅游发展的主线,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供给,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全面推进产村人融合、镇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文化融合、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实现乡村振兴大融合。
---坚持全面协调发展。准确把握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全面深入理解全域旅游发展理念,挖掘镇村多种功能和价值,系统谋划镇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注重协同性、关联性整体部署,协调推进。
三、战略举措
---明确振兴单元,破解“在哪振兴”难题。合理的基本单元,既是调动农民积极性和整合农民资源的关键,也是提升政府、社会资源投入效益的关键所在。立足于阿尔山行政管理体制的特殊性,以人口规模、产业发展基础为核心指标明确乡村振兴单元,区分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以镇街作为乡村振兴的实施单元,以村组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展单元,谋求镇村一体发展。具体而言,对于人口规模较小、产业发展基础较弱的村庄,可引导开展整村搬迁工作,向中心镇区和产业中心村集聚;对于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发展基础的村庄或社区,应淡化行政管理体制问题,以实现居民发展为目标,作为乡村振兴重点区域,开展乡村振兴工作。
---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如何振兴”难题。旅游产业是阿尔山寻求发展的重要支撑,阿尔山市乡村振兴应立足和发挥好旅游业这一基础和特色,以实现全域旅游发展为指引,重塑现代产业发展理念与思维,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业,通过产业融合,丰富旅游产业发展内涵,夯实全域旅游发展基础,在寻求全域发展实现阿尔山全域振兴。一是创新特色产业理念,充分发挥自身地理、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产业,强化乡村产业支撑;二是引入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培育现代产业发展主体,实现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三是树立融合发展理念,以“为旅而为”、全域旅游为导向,建立健全产业发展体系。
---培育发展主体,破解“谁来振兴”难题。有效调动镇村居民积极性,乡村才真正具有振兴动力。首先,引导林业工人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变,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升镇村居民寻求发展活力。其次,以产业合作社、理事会等组织载体,有效提升镇村居民组织化程度,有效提升镇村居民发展能力。再次,创新共建共享机制,通过股份合作、联合生产、PPP等形式,充分发挥镇村居民主体作用,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过程。
---实施资源整合,破解“依何振兴”难题。乡村振兴,需要有效激发乡村资源活力。一是建立涉农政策资金整合平台,通过资金整合利用提升政策资金利用效率。二是建立镇村资源整合平台,有效整合乡村分散资源,优化乡村资源发展。三是建立联合经营平台,创新联合经营模式,有效汇聚产业发展资源。四是建立科技孵化和转化平台,强化科研院校与村屯农业产业的协同创新,提升农牧产业发展水平。五是建立互联网交易平台培育机制,实现产业信息的汇聚,打造产业信息化交易中心。
---完善体制机制,破解“持续振兴”难题。乡村振兴,需要机制制度创新,形成振兴合力。一是创新考核机制,根据不同镇村的自选改革任务,实行“N+X”考核(“N”即日常工作和常规任务等;“X”即自选改革工作)。二是创新资源投入机制,根据不同镇村不同年度完成自选改革任务情况,分年度投入。没有完成自选改革任务则停止投入,完成不同类型改革任务配套相应投入,变政府“给”项目为“奖”项目。三是改革政府权力结构,推动市级政府部门整合,实现大部制运行。推动行政审批权力下放,赋予镇政府更多自主权。
四、重点工作
(一)实施生态之乡品牌工程,构建特色生态产业体系
以实现全域旅游发展为指引,立足镇村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产业发展优势,明确各镇村区域发展定位,集中优势力量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一镇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明确产业融合发展路径,建立彰显阿尔山特色的生态产业融合发展体系。
1.实施“一体两翼”特色产业发展布局。引入农业科研院所,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科研团队的作用,通过对不同地区气候、地形及土壤的分析,准确定位当地适合发展产业。市委市政府统筹规划全域产业发展结构,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的总体要求,依据镇村区域位置、生产资源条件等,发展和培育不同的特色产业类型,并将其作为镇村支柱产业,以实现规模化发展。大力发挥旅游产业辐射带动作用,以旅游中心区域为核心,集中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拓展旅游产业类型、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建立阿尔山旅游产业主体区。充分发挥岭南种养优势,引导各镇村发展现代生态、高效种养产业,建立岭南现代农牧产业园区,支持明水河镇大力发展现代种养业,培育壮大“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企业;支持五岔沟镇充分利用林业资源优势,开发高端生态林下产品,集中发展特色林下经济。立足岭北优势地理区位,引导岭北各镇村以丰富和拓展旅游产业为方向,丰富产业发展类型,推动岭北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
2.盘活镇村资源,发展生态高效现代农牧业。以推动农林职工转型发展、培育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抓手,实施“以人聚地”,盘活镇村现有耕地、林地资源,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转型发展特色农牧产业,传承传统经典产业,培育发展乡村新兴产业,实现产业兴村强镇。推动农牧业“两区”建设,实施农牧业“211”工程;充分发挥家庭农场规模化、机械化生产优势,配套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补足短板,加快提升农业现代化生产水平,建成2个现代农牧业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生产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激发、运用其发展活力,推动现代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以生产基地为依托,建立农业高等院校合作研究院,形成前沿技术研发、实验、转换、示范的一体化服务,打造地区、国内高端的新农业技术孵化中心、新品种展示平台、新技术培训基地,建成1个集农牧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于一体的农牧业生态发展示范园区,1条示范性农牧业全产业链条。
3.培育和提升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充分利用域内农户现有的规模经营优势,实施“十社百家千户”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提升与培育工程,提升农牧业从业者综合素质,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对发展潜力较大的10个农牧业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实施经营提升工程,再在五年内培育1000户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大户。以产业园、生产基地为依托,立足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引入、扶持农牧业龙头企业发展,在畜牧养殖、林下种植等领域各引入或是培育1家以上的规模企业。充分发挥农牧业企业、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对小农牧户的带动作用,创新联合经营与生产机制,提升小农牧户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改善小农牧户生产条件,建立健全扶持政策,促进小农牧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提升小农牧户抵抗市场风险能力。
4.推动农牧产品质量提档升级。以“生态、绿色、品质”为核心,实施农牧产品质量提升计划,从源头抓起,引导农牧业生产主体树立“绿色发展、质量发展”理念。市委市政府统筹建立全市绿色农牧业生产标准体系,以产业园、生产基地为重要监督指导对象,建立农牧业绿色生产、生态生产指标,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等标准化生产技术,引导农牧业生产主体开展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推进农牧业绿色生产示范区建设,深化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完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体系;设立产品标准升级奖励计划,在食用菌、水果、卜留克、黑木耳等农产品中培育三个以上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区。强化农牧业生产全过程监管,建立全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机制。加强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完善检测监管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覆盖所有镇村,规模生产经营主体纳入平台管理。
5.实施“生态之乡”品牌培育计划。按照“高定位,创名牌”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阿尔山独特的地域、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差异,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品牌战略实施机制,构建特色鲜明、互为补充的农业品牌体系,提升产业素质和品牌溢价能力。提升生态、绿色、有机农牧业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共享性,4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品牌,种植大麦、卜留克、黑木耳和养殖野猪的镇村,均统一使用“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2个国家地理标志登记证明商标“阿尔山卜留克”、“阿尔山黑木耳”,建立统一的产品标准体系;规范全市大麦、小麦和油菜籽的种植标准,建立阿尔山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成立农产品品牌建设领导小组,加快无公害农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制定无公害和绿色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创建2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加强品牌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产品统一认证、统一溯源、统一宣传、统一回应、统一责任工作。
6.加快推进镇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以旅为主,为旅而为,融合发展”产业发展思路,全面深入理解全域旅游发展内涵,围绕全域旅游、四季旅游的总体战略构想,实施“旅游+”、“+旅游”战略,全面开发乡村旅游资源,改变单一观光旅游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乡村度假游、生活游、节日游、文化游,进一步丰富旅游发展内涵,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发展。坚持做大、做强现代农牧产业,强化多元产业体系支撑;大力开发农牧业多种功能,为农牧产业注入观光、体验、创意等现代旅游产业元素,推进农牧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与旅游、康养、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农牧产业化联合体、农牧旅一体化综合体,重点打造阿尔山现代大农业乡村农场游、万亩生态林场游2个精品乡村旅游工程。加快推进农村流通现代化,推进“互联网+农村物流”,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深入实施农村电子商务增效行动和电子商务进村工程,深化电子商务进村综合示范区建设,实现电子商务村级服务网点建设全覆盖,打造至少2个电商专业村。
7.推动产业服务社会化发展。推广供销合作基层服务社建设经验,进一步拓展基层社覆盖范围,充分发挥和提升基层社组织引领、生产服务功能,提升农牧民的组织程度,创新实施现金直购、担保直销、金融直贷、担保贷款、险资直投、订单担保、赊销等7种农牧业生产服务模式构建;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服务,争取到2020年全市至少建成1家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的助农助牧服务综合平台,镇村助农助牧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引导农企合作,鼓励农民在自愿前提下以房屋、资金等入股,实现风险共摊、组织共管、红利共享,进一步激活乡村社会资源。探索PPP共享建设模式,以政府、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合股形式,共同建立农业生产、产品加工、仓促物流、产地批发市场等基础设施,有效实现共建共享。
专栏1 产业发展能力提升任务清单 |
1.实施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以旅游中心区域为核心,建立阿尔山旅游产业主体区;发挥岭南种养优势,发展现代生态、高效种养产业,建立岭南现代农牧产业区;立足岭北优势地理区位,建设岭北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 2.实施岭北旅游主体区建设。以天池镇天兴旅游纪念品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生态游乐园建设项目为依托,进一步开发手工艺品加工、特色名宿、民族餐饮、节日旅游等差异化的旅游项目,着力推进旅游主体区文化建设,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3.着力推进生态旅游体验区建设。以白狼林宿特色小镇建设为依托,以生态旅游、现代农场体验、度假康养为导向,结合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推进森林温泉康养基地、林俗度假村、树皮画加工项目的建设与发展,建立阿尔山生态旅游体验中心。 4.开展农牧业“两区”及生产基地建设。以明水河生态农林产品种植基地、白狼镇万亩有机大麦种植基地建设、五岔沟镇甜菜种植基地建设为依托,实施相关产业集聚、延展产业发展链条,建立现代生态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整合明水河油鸡养殖基地、育肥牛羊养殖基地建设,建设现代生态农牧产业园区。以现代园区建设汇聚产业发展资源,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5.实施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提升与培育工程。对发展潜力较大的10个农牧业专业合作社、100家家庭农场实施经营提升工程,在五年内培育1000户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大户;在畜牧养殖、林下种植等领域各引入或培育1家以上的规模企业。 6.实施农牧产品质量提档工程。建立生态农牧业生产标准体系,推进农牧业生态生产示范区建设;设立产品标准升级奖励计划,在农牧产品中培育三个以上的有机农牧产品生产区;加强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完善检测监管体系。 7. 实施“生态之乡”品牌培育计划。4个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品牌,均统一使用“国家有机产品认证标志”;建立统一的产品标准体系;规范全市大麦、小麦和油菜籽的种植标准,建立阿尔山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创建2个以上省级名牌产品。 8.开展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建设。实施“旅游+”、“+旅游”战略,建设农牧产业化联合体、农牧旅一体化综合体;着力推进天池镇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构建农牧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推进“互联网+农村物流”,建设电子商务进村综合示范区。 9.实施产业服务社会化发展计划。创新实施现金直购、担保直销、金融直贷、担保贷款、险资直投、订单担保、赊销等7种农牧业生产服务模式构建;到2020年全市至少建成1家以供销合作社为主体的助农助牧服务综合平台;探索PPP共享建设模式。 |
(二)实施生态人居整合工程,打造最美生态宜居胜地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也是全域旅游发展内在要求。以绿色生态发展为引领,以人居健康和谐为目标,按照统筹规划、全域推进、全面提升的要求,重点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动实现生态生产生活深度融合。
8.全面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为抓手,全面开展乡村生态环境修复工作,系统推进乡村生态保护体系建设。继续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建设,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重点区域绿化、重点河流治理等生态工程。大力实施春秋两季造林、义务植树活动,不断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完成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全面落实“水十条”,坚持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河湖泊水域空间管控,强化河湖泊岸线管理保护,落实重点河湖段生态保护和治理责任;全面落实“土十条”,抓好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大力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建立污染地块名录、开发利用负面清单,实现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建立村庄垃圾集中处理机制,乡村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探索实施镇村冬季清洁取暖计划。建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实行生态保护成效与资金分配挂钩的激励约束机制;全面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构建系统完整、实施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9.强化生产环境治理确保绿色发展。实施农牧业生产环境治理工程,深入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水产养殖尾水治理等。全面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年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2万吨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15万亩次以上。全面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病死畜禽等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重点推进农牧产业示范片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粪污资源化、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废弃农膜回收、病虫害绿色防控,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下,农膜回收率、秸秆利用率、畜禽规模养殖场废弃物利用率分别达到80%、85%和75%以上。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加强农地基本水利建设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0000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0.53。落实市镇两级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在市一级建立农牧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中心,提升农牧业区环境监管能力,构建全方位的生态环境监控预警体系。
10.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村落。全面实施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创新实施“政府引导、理事会主导、群众参与”的人居环境治理模式,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强化“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巩固新农村建设成果。重点推进农村牧区“厕所革命”,以镇村为单位整体推进粪污治理,农村牧区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至少达到80%以上;2020年底,乡村旅游区等公共场所建设A级以上厕所,每个村庄按实际需求建设若干个标准化公厕。重点推进农牧区“垃圾革命”,鼓励农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落实农户责任,实施“户分类、村上门收集、镇统一转运、市无害化处理”的垃圾收集与处理的“四级联动”模式;探索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基本实现全市所有镇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比率达到50%,资源化利用比例达20%。全面实施雨污分流,鼓励有条件的镇将污水排放管道向外延伸,进一步建设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等污水处理设施,至2020年底,所有村庄基本实现雨污分流、污水排放管道收集或暗渠化,建成覆盖所有镇村的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牧区生活污水治理率提高至35%以上。到2020底,全面完成环境综合整治,全市镇村100%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80%以上村庄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探索建立“市领导挂镇、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片到户、农户定点包干”的环境整治长效管理工作责任制。至2020年底,建立经费稳定、职责明确、设施良好运行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
1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围绕改善群众出行条件、便捷安全和乡村旅游发展需要,全面推进“四好”乡村道路建设,到2020年,全部村庄完成村庄道路硬化,乡村公路列养率达到100%。实施乡村旅游交通走廊建设,完善农村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加快打通乡村断头路,巩固客运“村村通”成果,提升城乡运输服务一体化水平。全面实施乡村公共服务中心(站)建设工程,以服务中心(站)为平台,整合行政事务、卫生、金融保险、供销、农技推广、法律、旅游咨询等服务,到2020年底,所有村庄实现公共服务中心(站)100%覆盖。创新探索建立公共服务中心(站)财政补贴及运营管理机制。健全市、镇、村三级规范化卫生服务网络,实现村卫生服务站全覆盖,标准化建设率达100%。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强整体规划设计,加快开发乡村振兴信息产品和服务,缩小城乡数字差距;深入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强乡村通信网络建设,到2020年实现村全覆盖。完善邮政乡村快递网络建设,以镇为单位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制定深化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体制改革指导意见。
专栏2 人居环境提升工程任务清单 |
1.实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加大造林绿化力度,完成人工造林5万亩、封山育林20万亩;落实“水十条”、 “土十条”;实施镇村冬季清洁取暖计划;建立生态保护优先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 2.实施农牧业生产“四控行动”。开展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四控行动”,深入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年商品有机肥推广应用2万吨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15万亩次以上;加快推进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建设项目、循环农业项目,全面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废旧农膜、病死畜禽等农牧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3.实施生态环境监管能力建设项目。落实市镇两级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设立市级农牧业资源环境生态监测中心。实施镇村水源地保护项目,新建自动水质监测站(500平方米)1座,并购置先进的监测设备和执法设备。 4.实施镇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以镇村为基本单位,针对不同的群体就主要生活垃圾签订回收合同,建立定户、定点、定时回收机制,创新“户分类、村上门收集、镇统一转运、市无害化处理”的垃圾收集与处理的“四级联动”模式。增建3处垃圾无害处理填埋场,增设4处垃圾转运站,增购垃圾转运车20台和垃圾收集设施800个。 5.实施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工程。以全面推进乡村旅游交通走廊建设为导向,重点实施天池镇金江沟村道路硬化工程、伊尔施村道路建设工程,二道河子至五岔沟路段、白狼林俗雪村至水知道至G302、五岔沟至明水等公路的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启动城乡公共服务中心(站)建设工程,重点实施温泉街河滨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温泉街神泉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公共服务中心(站)镇村全覆盖。全面推进光纤进村入户项目实施。 |
(三)实施生态文化兴盛工程,丰富乡村生态生活内涵
以乡村文化平台、阵地建设为着力点,充分挖掘和发扬林区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和谐人自关系,丰富全域旅游发展文化内涵;全面推进新时代文明乡风培育,有效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力、凝聚力和推动力。
12. 持续开展新时代乡村文明培育行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育时代新农民为着力点,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传习实践中心”建设,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全面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公民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好农村老党员、老干部、老战士、老教师、老模范等作用,凝聚道德力量,传播主流价值观。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持续开展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改进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实施文明村镇创建行动,力争到2020年底,文明村镇达标率为50%以上;充分发挥典型带动,深入推进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绿色家庭、“五好家庭”、“村村都有好青年”、“好婆婆”、“好媳妇”等文明创建活动。用好村规民约,组织乡风评议,推进移风易俗,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全面开展乡村诚信建设,创新建立乡村文明行为积分制度,开展诚信农牧户创建活动。力争2020年获得自治区级文明城市荣誉称号,同步取得全国县级文明城市(旗)提名资格。
13. 挖掘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实施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振兴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林俗文化传承发展,复兴林俗活动,提升民间技艺,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丰富冬季产业发展路径。保护好优秀林俗文化遗产,注重林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结合,各景点重点发掘林俗场景展现与体验,广泛开展林俗文化节、林业生产表演、体验等活动,实现林俗文化的弘扬与推介,发挥林俗文化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培育产业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全域旅游发展的文化内涵。实施农家小吃振兴计划,深入挖掘推广乡村传统特色乡土美食,重拾乡愁记忆。重点实施红色文化开发与传承,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革命历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推动红色文化遗存和革命遗址挂牌立碑工作,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富集区建设,打造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扶持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相结合,丰富旅游产品体系,拓展旅游发展内涵。
14. 系统推进乡村公共文化建设。强化乡村公共文化载体建设,推进乡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打造资源充足、设备齐全、服务规范、群众满意度较高的乡村综合性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力争到2021年底,实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心100%覆盖。建立专项财政补贴资金,创新探索乡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管运机制,强化中心服务内容供给、文化培育、队伍建设和激励保障。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质量,充分利用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等平台载体,把更多优秀的电影、广播电视、戏曲、书刊、科普活动、文艺演出、全民健身活动送到农民中间。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提供目录,结合农民生产、生活,提供“菜单式”“订单式”服务,探索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精准化。充分挖掘村庄文化人才,给予必备的舞台、设备、资助和荣誉称号,发挥他们的示范效应,带动村民参与村庄文化活动。实施文化能人培育工程,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以“培训班”、“座谈会”等形式,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馆工作人员、乡村草根艺人,对全市范围内活动开展较好的农村文化户进行知识培训。
15. 全面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丰富村庄文化活动,鼓励推动一批群众乐于参与、内涵积极健康、富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的特色文化活动和娱乐项目,同时镇村两级合理规划公共文化空间,保障文化活动的开展。举办各种节庆主题活动,与乡村旅游相得益彰,注重农牧民与游客的互动,如“滚冰节”、“捕鱼节”等参与性、趣味性强的活动可以大力推广,形成各村均拥有一个文化活动品牌的良好局面。以评比机制促进文化繁荣,广泛开展广场舞大赛、二人转大赛等比赛项目,由市电视台进行录制推介,并借助快手等网络直播平台扩大影响力,形成“户户评、村村比、镇镇赛、电台播、网上传”的良好氛围,从而激发群众对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培育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一批创意农牧业试点和农牧业文化发展示范基地。
专栏3 乡村文化兴盛工程任务清单 |
1.开展新时代乡村文明培育行动。建设“新时代文明传习实践中心”,创新宣传教育方式,发挥好模范作用;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新农民”培训,持续开展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发挥典型带动,实施文明村镇创建行动;创新建立乡村文明行为积分制度,开展诚信农牧户创建活动。 2.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振兴工程。以服务旅游发展为导向,保护振兴林俗文化,复兴林俗活动;实施农家小吃振兴计划;建设红色文化传承示范区,建设革命历史文化教育基地;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旅游、生态旅游、研学旅游等相结合,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3.实施乡村公共文化建设计划。着力推进伊尔施街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林海街文体活动中心、五岔沟镇全民健身文化活动中心建设。建立专项财政补贴资金,创新探索镇村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管运机制;依托光纤入户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实施文化能人培育工程,发挥示范效应,加强培育村庄文化人才。 4.实施乡村文化繁荣计划。合理规划镇村两级公共文化空间,举办各种农牧民与游客的互动的节庆主题活动;建立评比机制,实现“户户评、村村比、镇镇赛、电台播、网上传”的局面;培育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一批创意农牧业试点和农牧业文化发展示范基地。 |
(四)实施生态民生跨越工程,探索多元生态富民路径
以实现生态发展为导向,明确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全面探索生态资源价值实现机制,着力培育提升镇村居民发展能力,拓展居民增收渠道,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16.以生态发展促进农民多元增收。以特色生态产业园区建设为依托,重点扶持一批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推进农村就业示范基地建设。深入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两区共建”,强化产业支撑,支持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大力发展乡村传统手工业,振兴传统工艺,积极发展原料加工业,培育一批家庭手工工厂、手工作坊、加工坊、乡村车间,减小产业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丰富冬季产业形态,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创业收入。深入实施农民持股计划,大力发展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创新产业发展模式,鼓励农民利用自身资源入股企业,有效盘活农村闲散资源,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加快补齐农民财产性收入短板。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实现旅游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保持在7%以上,其中财产性收入年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到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万元,现行标准下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17.多举措健全民生保障体系。健全市镇两级乡村社会保障投入机制,把更多财力和公共资源向乡村社会倾斜,确保乡村社会保障投入每年5%的增速,有效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健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年提高城乡居民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及时统计老龄人口,发放高龄津贴。加强市镇敬老院、老年公寓、养老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规范低保工作,实施动态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基本医疗保障一体化,落实“一站式”大病救助和伤残资助制度。吸纳企业、乡贤等社会力量健全救助体系,在城镇地区构建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18.实施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计划。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聚焦深度贫困人口、特殊贫困人口精准发力,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持续提升保障性扶贫标准,确保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特殊贫困人口病有所医、残有所助、生活有兜底。重点提升低收入农户增收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生活质量,确保到2020年,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全面开展低收入农户生产和经营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有效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广泛推行能人带动下的合作帮扶机制,特别注重发挥党员结对帮扶作用,创新资产收益扶助模式;突出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合作社等带动贫困户脱贫、低收入户增收的产业扶助模式。实施健康扶助、教育扶助、科技扶助、电商扶助、旅游扶助,确保低收入农户享受行业扶助政策。有序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门槛,全面支持低收入农户创新产业发展。
专栏4 实施“民生跨越”工程任务清单 |
1.实施镇村居民增收计划。以旅游主体区、现代农村产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深入实施农村新型社区和特色产业园区“两区共建”工程,建立镇村就业示范基地;以服务旅游产业为导向,大力发展乡村传统手工业,振兴传统工艺;实施农民持股计划,大力发展合作经济、集体经济,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旅结合的乡村旅游。 2.完善民生保障体系建设。健全市镇两级乡村社会保障投入机制,建立乡村振兴专项保障资金;健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财政补贴”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市镇敬老院、老年公寓、养老服务中心的规范化建设,在城镇地区构建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3.实施低收入农牧户全面小康计划。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持续提升保障性扶贫标准;全面开展低收入农户生产和经营技能培训、创新创业培训;广泛推行合作帮扶机制和产业扶助模式;实施健康扶助、教育扶助、科技扶助、电商扶助、旅游扶助;有序扩大扶贫小额信贷规模,降低信贷门槛,全面支持低收入农户创新产业发展。 |
(五)实施生态乡村治理工程,创新生态之乡治理模式
以创新和夯实基层党建为核心,以合理、有效的治理单元为载体,建立和完善镇-村(社)有效治理体系、服务体系,将阿尔山市打造成为全盟、自治区乡村治理的示范引领区。
19.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依据镇村实际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加快推进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农合联等新领域新业态党建工作,推动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深度融合,全面扩大党在农村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领导有效的原则,创新区域党建模式,与驻地单位、企业开展联合党建活动,建立区域联合党委、党支部,强化对党员的居住地管理,引导党员在居住地更好的发挥作用,有效提升党组织引领整合能力。全面开展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整治行动,创新基层党组织考评机制,探索推行基层党组织负面清单管理,扩大先进支部增量。建立村庄党群服务中心,全面推行干部驻村联户、结对帮扶机制,到2019年初,实现村第一书记和乡村振兴指导员派驻全覆盖。深化巡视巡察、农村基层作风巡查工作,加强“村霸”、“蝇贪”整治,严肃查处侵犯农民利益的腐败行为。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提升工程,建立村党组织书记教育实践基地,开展跟班实训,所有村党组织书记每年培训不少于56个学时;拓展村党支部书记选拔范围,在农村致富带头人、乡土人才、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退役士兵、优秀大学生村官等的党员中优选村党组织书记。
20.开展有效治理基本单元探索。以治理有效、激活自治为方向,因地制宜,探索有效治理基本单元。明确村、社区为自治单元、服务单元,探索建立村民小组、委为基本自治单元,建立“村(社区)-组(委)”两级自治体系;不同自治单元,依据面积、人口及利益复杂程度,可直接承接市、镇政府政策项目和村庄资源开发、土地流转、公共建设等工作。创新村庄党组织设置方式,在“村(社)-组(委)”分别建立党支部、党小组,引导和支持村庄自治组织建设。选举产生村(社区)、组(委)自治委员会作为村(社)成员自治组织,上级政府可有选择性的将相关职能下放,鼓励和引导村(社区)成员以自治组织为平台,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
21.提升村(社)级组织治理能力。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对村级治理的全面领导,完善村民委员会(自治委员会)和村经济合作社为执行主体、村务监督委员会为制约机构、社会组织为补充力量的村级治理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农民合作组织“寓治理于服务”的独特作用,积极培育文体协会、环保协会、调解组织、志愿者队伍等社会组织,有效拓展农民参与公共事务渠道。健全财政投入经费保障制度,保证每个村都有基本运转经费。以村(社)自治委员会为载体,推动村(社)集体经济发展,鼓励村(社)集体以土地入股、管理入股、服务入股、跨村入股等形式,消灭集体经济“空壳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到2020年,市内所有村(社)均拥有集体经济,到2022年,实现市内所有村庄的集体经济均超10万元,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有序支持书记“一肩挑”。建立村干部、农村党员定期培训机制。建立能人回村、能人选拔机制,通过提高待遇、晋升奖励等机制,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经济能人回村(社)担任党支部书记、委员会主任等。
22.建立镇村(社)协商治理平台。建立镇-村(社)公共事务协商平台,以镇为单位探索创新协商治理模式,引导在镇在村企业、能人参与镇村谋事议事过程,找到治理最大公约数,实现“多层共治”,有效提升镇村协商治理水平。建立网络议事平台,通过QQ群、微信群等途径,强化镇村回应机制和群众反馈机制,实现镇村干部与群众有效沟通协调,做好源头治理。以公共建设项目为载体,建立各类项目协商理事会,引导村(社)群众参与项目决策、项目监督,提升公共工程建设透明度。进一步强化镇级人民代表议事功能,强化人大代表的监督、议事责任,充分发挥镇村(社)人民代表连接、沟通作用。
23.提升镇村(社)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制定市镇政府在村(社)服务清单、权责清单,明确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强化以群众满意度为重点的公共服务考核,实现村(社)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实施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强信息化与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实现部门信息一平台整合,建立社会服务管理大数据;在距离较远的村庄,可以村庄公共服务中心(站)为载体,普遍建立村级综合服务平台、网上服务站点,实现网上办、马上办、全程帮办、少跑快办,有效完善村(社)便民服务体系。推广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编制村级事务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严格执行涉村工作事项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净化基层干部队伍。
24.夯实镇村(社)法制服务。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建设。以村(社)-组(委)为单位,加强法制宣传,以群众听得懂、易理解的方式,就群众最关注的法律问题每年至少举办2次以上法律知识宣讲会。建立公共律师服务平台,利用热线电话、微信、QQ等渠道,为镇村居民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引导其依法正当维权。为村(社)购买律师顾问服务,免费为村民提供律师上门咨询服务;提升村居法律顾问的服务质量,为农民创新创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公司化经营提供及时的法律咨询。开展平安乡村建设,严厉打击农村黑恶势力,严厉打击黄赌毒盗拐骗等违法犯罪,依法加大对农村非法宗教活动打击力度。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农村全覆盖,构建网上网下整体作战新格局。
专栏5 乡村治理创新工程任务清单 |
1.实施基层党组织能力提升工程。创新区域党建模式;完善基层党组织考评机制,整治基层软弱涣散党组织;建立村庄党群服务中心,推行干部驻村联户、结对帮扶机制;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履职能力提升工程。 2.开展基层治理单元探索。探索建立村民小组、委为基本自治单元,建立“村(社区)-组(委)”两级自治体系;创新村庄党组织设置方式,在“村(社)-组(委)”分别建立党支部、党小组;选举产生村(社区)、组(委)自治委员会,建立村(社)成员自治组织。 3.实施村(社)级组织治理能力提升计划。完善村级治理组织体系,培育社会组织参与公共事务;实施“头雁”工程,选优配强村党组织书记,支持书记“一肩挑”;建立村干部、农村党员定期培训机制;建立能人回村、能人选拔机制。 4.实施协商治理平台建设计划。建立网络议事平台,强化镇村回应机制和群众反馈机制;建立各类项目协商理事会,引导村(社)群众参与项目决策、项目监督;强化人大代表的监督、议事责任。 5.实施镇村(社)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计划。实施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工程,重点推进林海街智慧管理平台建设,建立社会服务管理大数据;以镇村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村级综合服务平台、网上服务站点;全面推广农村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加大基层小微权力腐败惩处力度。 6.实施镇村(社)法制服务提升计划。以村(社)-组(委)为单位,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建设;建立公共律师服务平台;开展平安乡村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建设,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农村全覆盖。 |
(六)实施乡土人才培育工程,构建生态发展强力支撑
乡村振兴,人才是支撑。创新发展理念,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资源作为发展的第一资本,着力构建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体系、现代科技应用体系,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科技支撑。
25.强化农牧业科技成果引进与转化应用。全面树立“科技兴农、科技强业”理念,加快推进生态农业创新、现代农机装备研发、农产品质量安全、营养健康食品开发与保鲜物流、农业资源高效利用、农业融合跨界技术等重点领域研发项目。大力引进应用优势农牧品种,全面提升种植业、养殖业品种质量,着力发展高端农牧产业,开发高端农牧产品,至2020年底,种植业主要良种率达到100%,畜牧业良种率达到90%以上。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先进农牧业技术,引进浅生槽(大棚和露地)种植、膜下滴灌纸筒育秧机插栽植、沙地喷灌节水机械化栽培、沙地无纺布栽植术、棚架高产栽培、肉牛冷配等先进技术,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实用技术,全面提升农牧业效益。建立农牧业科技推广平台,与农研院所开展深度合作,开通远程专家诊断平台,安排专家利用网络视频定期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免费为广大农民解答疑难问题,及时解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壮大农技服务人员队伍;结合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补助项目以及农技队伍下乡活动,每年抽调农牧业、畜牧、农机等部门技术人员组成工作队,在种养关键管理时期对农牧户进行针对性培训,推广先进实用农牧业技术。
26.全面推进本土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以解决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为重点,实施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推动林业下岗工人向新型职业农牧民转变。以市农业部门为依托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中心,依托助农助牧服务综合平台、镇村助农助牧服务中心(站),探索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体系,出台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牧民认定工作。建立由各类市场主体多方参与、适度竞争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机制,支持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任务。创新培育机制,根据农牧民的实际需要,整合农业、就业、科技等部门培训资源,围绕优质农牧业优势主导产业,实行农牧民点菜、专家下厨的“点单式”培训,重点开展专业性、实用性技术培训。全面落实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牧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围绕各镇村优势特色产业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培养一批农牧业职业经理人、种养能手、电子商务师、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民族工艺制作人等,到2022年底,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实用人才总数达5000人以上。结合实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三支一扶”等基层服务项目,支持镇村开展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27.着力引导人才向乡村聚集。以助农助牧服务综合平台、镇村助农助牧服务中心(站)为依托建立城乡、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开展市镇医生、教师、科技人员、文化人员等包村服务活动,与高校、农研院所合作建立实习交流基地,定期邀请优秀大学生开展长时间专项实习活动。实施“雁归计划”,吸引高校毕业生、林业职工、退役士兵及外来人员等返乡下乡创业创新;建立市级返乡下乡人才库、创业创新人才库,以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中心为主体单位,完善对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补贴、融资、场地、培训等扶持政策。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可在创业地享受与当地劳动者同等的创业扶持政策,并按规定纳入就业援助、社会保险和救助体系,首次创业、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返乡下乡创业者纳入一次性创业补贴支持范围。探索设立农村人才发展基金,成立乡村人才互助会等形式,多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资金、技术等难题,为农村人才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有序下乡,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在项目立项、土地使用、信贷服务、税收减免等方面给予优惠支持;以确保农村健康、生态、有序发展,农牧民增益为导向,探索建立严格资格准入机制、项目评审机制。
专栏6 乡村人才培育计划任务清单 |
1.实施农牧业科技成果与转化应用工程。大力引进应用优势农牧品种;推广应用先进农牧业技术;建立农牧业科技推广平台;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2.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建立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管理中心,建立教育培训、规范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出台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管理办法,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牧民认定工作;建立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机制,整合农业、就业、科技等部门培训资源,围绕优质农牧业优势主导产业,重点开展专业性、实用性技术培训;落实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和现代青年农牧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 3.实施振兴人才汇聚工程。城乡、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交流机制;实施“雁归计划”,建立市级返乡下乡人才库、创业创新人才库,完善对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补贴、融资、场地、培训等扶持政策;设立乡村人才发展基金,成立乡村人才互助会;建立严格资格准入机制、项目评审机制。 |
五、实施机制创新计划,强化生态振兴制度供给
有效的保障机制,是乡村振兴战略得以落地的重要前提。以乡村振兴目标任务为导向,以激活乡村资源、完善乡村投入、拓展乡村振兴参与为重点,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有效的制度性保障。
28.探索资源盘活机制。以生产经营机制创新盘活镇村资源。创新探索国有林区土地使用机制,实施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强化土地资源监管机制,在市级层面建立可用土地资源管理中心,全面协调镇村建设发展用地,优先支持乡村振兴用地。创新探索“以人聚地”机制,全面整合各镇村小块闲散土地、庭院土地,支持发展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导的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引导和支持农牧民、林业人员以土地经营权、林场经营权入股,最大限度实现镇村可用土地资源整合,全面探索建立土地统一使用机制。创新探索乡村合作经营机制,提倡农牧民、林业人员以土地经营权、林场经营权入股各类产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合作经营,有效实现乡村土地聚合,全面提升土地使用效率;全面推进林业人员转型发展为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农牧民、林业人员以生产基地、产业园区为依托,以发展特色产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已有土地、资金、劳动力资源开展联合生产,各镇村依据生产规模建立不同层级的统一经营平台,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销售渠道,创新建立联合生产、统一经营的发展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委托流转、土地代管、代耕代种等做法,全面激活乡村发展资源,最大限度提升乡村土地使用效率。
29.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健全乡村建设发展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形成财政重点保障、金融补充支撑、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正确认识农牧产业、农村与农牧民发展与全市旅游主导产业发展间紧密联系,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保障和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依据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分步有序增加财政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优化财政资金供给,建立覆盖各类涉农资金的“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推广“大项目+项目清单”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市级财政资金统一使用机制;优化财政资金支出,以绿色、生态、高效发展为导向,全面推进市级乡村振兴财政保障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确保增量资金主要向生态环保型、高效节约型农牧产业倾斜。创新引入PPP建设发展模式,实行以奖代补、贴息或股权投资,支持建立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基金,撬动更多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振兴项目;加强市场准入和项目监管,建立分级审查备案制度,健全社会资本的准入机制,拒绝高污染、高能耗项目的进入,增强资本的环保效益。创新金融服务机制,引导金融机构根据农业农村特点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发展供应链、产业链金融。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村村通”建设,实现镇镇有机构,村村有服务,乡镇一级基本实现银行物理网点和保险服务全覆盖;深入推进农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支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扶贫小额人身保险、涉农信贷保证保险等产品,推进“政银企”、“政银保”、“政银担担”等合作模式。
30.创新共建共享机制。创新探索政-社合作共建模式,有序支持社会资本下乡,重点支持惠农、富农项目建设发展。创新社会资本与农牧民开展合作生产经营,探索通过产业链的合理分工带动农牧民参与旅游产业、现代农牧产业发展,实施“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家庭农场”等多种合作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农牧民各自主体优势。引导社会资本增强社会效益,推动社会资本与农牧户、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入股、租金、工资等多种途径强化社会资本与农民的合作,让农牧民能够享受更多的发展成果。切实发挥农牧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推广农村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建设管护。
专栏7 机制体制创新计划任务清单 |
1.建立资源盘活机制。创新探索国有林区土地使用机制,在市级层面建立可用土地资源管理中心;探索“以人聚地”机制,建立土地统一使用体系;探索乡村合作经营机制,各镇村依据生产规模建立不同层级的统一经营平台,建立统一的生产标准、销售渠道,创新建立联合生产、统一经营的发展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推广委托流转、土地代管、代耕代种等做法。 2.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建立“任务清单”管理模式,推广“大项目+项目清单”管理方式,探索建立市级财政资金统一使用机制,全面推进市级乡村振兴财政保障支出标准体系建设;创新引入PPP建设发展模式,建立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基金,加强市场准入和项目监管,建立分级审查备案制度,健全社会资本的准入机制;创新金融服务机制,深入推进普惠金融“村村通”建设,和农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推进“政银企”“政银保”“政银担担”等合作模式。 3.建立共享共建机制。政-社合作共建模式,实施“公司+农户”、“基地+农户”、“公司+家庭农场”等多种合作生产经营模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入股、租金、工资等多种途径强化社会资本与农民的合作,推广农村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 |
六、实施党建领航计划,探索生态振兴多元路径
31. 党建引领型路径。推进“三强四带”党建工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党委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加强涉农改革建设发展任务统筹,研究乡村振兴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投入等。明确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市委书记做好乡村振兴的“一线总指挥”,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强化资源要素支持和制度供给,做好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切实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整合涉农部门职责,成立党委农村工作机构,发挥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政策指导、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职能。乡镇党委和政府每年要向市级党委政府报告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展情况。建立乡镇党政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作为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32.规划带动型路径。以阿尔山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为纲,各镇村进一步明确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22年召开党的二十大时的目标任务,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部署若干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各镇要编制本部门乡村振兴专项规划和地方规划,确定具体实施方案,逐步实现市域乡村振兴规划和村庄规划全覆盖,实现农房建设和土地利用有规划管理,村庄有环境整治安排,镇有美丽宜居乡村创建方案,产业升级融合有计划。加强各类规划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到2019年初,实现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全覆盖,突出重点工作、攻克难点工作,到2019年底,基本完成村庄规划和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农房风貌管控纳入村庄规划范围,实现所有自然村环境整治、宅基地和农房建设纳入规划管理全覆盖。
33.资本驱动型路径。健全适合阿尔山市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实施“企业下乡”行动,引导企业和企业家参与乡村振兴,鼓励企业整镇整村帮扶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鼓励民营企业、社会团体、个人等社会力量,通过投资、捐助、认购、认建等形式支持乡村建设。依托资本引入和准入机制,围绕中草药种植、木耳种植等特色项目,进一步增强社会资本对乡村振兴的驱动能力。政府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完善项目监管机制,围绕生态产业的发展,引进符合阿尔山实际需求的项目。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乡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探索社会资本与乡村集体经济的共建共享模式。通过入股分红、租金、工资等多种收益保障农民分享资本效益,激发资本的驱动能力。
34.公共投入型路径。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建立乡村振兴专项奖补投入资金,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通过财政担保费率补助和以奖代补等,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力度。政府财政要加大对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脱贫攻坚领域的公益性项目的支持力度。扩大对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观光步道等公共建设项目的投入,吸纳农民参与项目建设。规范乡村振兴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专款专用。
35.技术引领型路径。依托阿尔山生态资源优势,引进新科技,明确高端农牧产业发展路线,提高绿色生态农牧产业的产量产值。市委市政府设置专项人才、科技发展基金,鼓励龙头企业、镇村引进或短期聘用农牧业科技专家高端人才,与阿尔山临近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合作,提升农牧产业科技含量,加强科研转化和专利保护力度。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依托农业局、市广播电视大学、新型职业农民管理培育中心、农技站等单位开展农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销售等各类培训,推动林业职工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逐步把新型职业农民打造成为懂经营、善管理、有素质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主体力量,培养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对于有一技之长的“土专家”、“田秀才”、“能工巧匠”等农村能人,建立认定评价制度,激发他们示范带动的主体意识和社会责任。
36.自我发展型路径。引导有资源优势的村庄因地制宜激活内生动力,探索乡村的自主发展道路。吸纳外出就业、经商人员参与农村自我治理,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形成乡村自我治理体系,增强治理主体的带动能力。推广农村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农民对直接受益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让农民更多地参与建设管护,培育农民自治意识、发展主体意识。充分利用村庄产业扶贫成果,在推动村庄集体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引导和支持村庄建立集体经济合作社,以集体经济合作社为平台载体,整合、盘活乡村社会资源,推动集体产业经济发展,增强村庄自我“造血”能力,提升村庄自我发展活力。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契机,鼓励农民创新多种产业形态,重点以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高端农业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参与到产业发展中;立足地区特色,大力发展特色手工艺品加工业,推动家庭作坊发展,弱化产业发展对自然条件的依赖程度,有效拓展农民经营发展空间,提升农民自我发展能力。
专栏8 乡村“党建领航”计划任务清单 |
1.党建引领型路径。推进“三强四带”党建工程,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加强各级党委农村工作部门建设,建立乡镇党政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绩考核制度。 2.规划带动型路径。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各镇要编制本部门乡村振兴专项规划和地方规划,确定具体实施方案,逐步实现市域乡村振兴规划和村庄规划全覆盖,加强各类规划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3.资本驱动型路径。健全适合阿尔山市农业农村特点的农村金融体系,实施“企业下乡”行动,探索社会资本与乡村集体经济的共建共享模式。 4.公共投入型路径。充分整合各项政策资金,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制度,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加大对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脱贫攻坚领域的公益性项目的支持力度,扩大对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和观光步道等公共建设项目的投入,吸纳农民参与项目建设,规范乡村振兴财政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专款专用。 5.技术引领型路径。市委市政府设置专项人才、科技发展基金;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培养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建立对农村能人的认定评价制度。 6.自我发展型路径。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形成乡村自我治理体系;推广农村一事一议、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村庄建立集体经济合作社;创新多种产业形态。 |